老君變化無極經,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應為南北朝天師道徒所作。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此經為七言韻文,首先贊頌老君之道合乎自然,學道者當修身潔己,慎勿貪淫。其次敘述老君變化易形,西化胡人;西漢時化名李弘降世,于蜀郡傳道張陵,設二十四治等神奇故事。又稱老君歷觀弱水、南蠻、遼東、東海等地,又縱觀歷代帝王之世,皆有種種災難。唯清忠謙卑,抱樸守素,服食神丹,知陰陽之道,方能根深久固,長生升天。此經內容與《老子變化經》、《老子化胡經》、《三天內解經》等早期天師道經典相似。
清代白話長篇才子佳人小說。一名《閨門秘術劍仙傳》。四卷五十回。不題撰人。成書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F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滬上書局石印本,藏國家圖書館;清宣統二年(1910)石印本,藏上海圖書館。1994年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館藏足本明清小說系列”排印本。落魄文人兆璧、兆琨科考中試,縣令夏國華欲將女兒瑤云配兆琨。其子均祥不肖,私自將妹另許葉槐之子葉開泰為妾,瑤云不從。均祥之仆狗兒欲奸瑤云之婢慶喜未逞,反誣慶喜與人通奸,國華怒杖均祥,堅拒葉府婚姻,被陷去職。新縣令勾結開泰逼娶瑤云,瑤云攜婢出逃,歷盡艱辛。后二兆考中狀元、探花,群兇伏法,才子佳人終成眷屬。
陳鍊[liàn](1730—1778),清印學家。字在專,號西庵,又號鍊玉道人。福建同安人,后流寓于華亭。書法懷素,學刻印,悟杜甫“書貴瘦硬通神”的美學觀點,又得朱修能印譜,進而窮搜博采,篆法刀法,直造于古,而不拘一格。其篆刻美學思想,認為“篆刻一技,亦可以怡養性情”,如果“專求精工,未免耗損精神,亦乏天趣?!睆娬{逸品為篆刻的最高審美標準,認為“輕重得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筆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是神品的境界?!巴褶D得情趣,稀密無拘束,增減合六義,挪讓有依顧,不加雕琢”,是妙品的境界?!伴L短大小,中規矩方圓之制,繁簡去存,無懶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是能品的境界?!吧偈咳藲?亦非能事,惟胸中有書,眼底無物,筆墨間另有一種別致”,是逸品的境界。逸品非人工所能達到,故置于神品之上。又提出“琴有不彈,印亦有不刻”(《印說》)的美學命題,強調石不佳、篆不配、義不雅、器不利、興不到、疾風暴雨、對不韻者、不是識者等八種情況,不進行篆刻創作。對于有志于篆刻藝術的人,又提出不精詣、不通文、不精篆學、筆不信心、刀不信筆等五者不可刻,反映其嚴肅認真的藝術審美態度。提出對印章創造和鑒賞的各種美學范疇,指出“本來元氣”的人,“見印辨印之幽微,有定然之見,透徹之悟”,是“元氣”的象征。又有“情”、“興”、“古”、“堅”、“雄”、“清”、“從”、“活”、“轉”、“凈”、“嬌”、“松”、“稱”、“整”、“豐”、“莊”等美學范疇的闡述,反映其寓意有哲學意味的豐富美學思想。著有《印說》、《印言》、《超然樓印譜》。
蘇ICP備19038362號-1
中華典藏網旨在推廣國學知識
吸取國學精華,傳承中華文化!
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友為主,僅供學習。
聯系我們:txt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