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作者 | 簡介 |
---|---|---|
國史新論 | 錢穆 | 《國史新論》由錢穆先生發表的一些論文和在香港、臺灣等地的講演記錄整合而成,比較簡略宏觀地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演變及社會形態進行了獨到的闡釋。本書作者“旨求通俗,義取綜合”,從中國的社會文化演變、傳統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個側面,融古今、貫諸端,對中國幾千年歷史之特質、癥結、演變及對當今社會現實的巨大影響,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淺出的精彩剖析,內中各篇,“有以分別眼光治史所得,有以變化眼光治史所得。每一論題,必分古今先后時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變。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則本之于當前社會之思潮”。 |
訥溪奏疏 | 周怡 | 一卷。明周怡撰。周怡,字順之,號訥溪,太平(今屬安徽當涂縣) 人。嘉靖進士,任吏科給事中時對當朝有勢力的大臣彈劾不遺余力,多次因此而下獄。隆慶初年再度起用為太常少卿,陳新政五事,因語多刺中貴,忤旨,被外調為登萊青兵備僉事,謚號恭節?!对G溪奏疏》收錄有周怡在吏科的十一篇奏疏和二篇太常寺奏疏,書后附有《乞休》一疏。此集由周怡之弟周恪編次,許谷作序文。有《四庫全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指?!繁?。 |
大金集禮 | 佚名 | 四十卷。傳本頗有缺失、錯簡。一說金明昌六年(1195)張瑋等議禮時所進,一說成書于大定年間。參與編纂者不詳。約于章宗時成書。記金朝各種禮儀。其卷1、卷2分別介紹太祖、太宗皇帝即位儀和皇位、天德、大定等年的冊禮。卷3、卷4介紹天會、皇統時追加謚號的情況。卷5介紹皇太后、皇后。卷6介紹追謚各位皇后的情況。卷7介紹冊妃事。卷8介紹冊皇太子事。卷9介紹親王、宗室、公主。卷10至卷28介紹皇帝祭祀的各種禮儀,并有赦詔、宣命儀式的內容。卷27、卷28為宮中儀仗,包括皇后、皇太子鹵簿的介紹。卷29至卷30介紹輿服。包括車輦、寶印等。 卷31為班位表奏, 介紹班序、 命婦、 表、奏事的各種情況。卷32為掇朝廢務的介紹。卷34介紹岳鎮海續的祀儀。卷35介紹長白山的封冊禮。卷36為宣圣廟的祀儀。卷37、38為各種雜祠祭禮和沿祠雜錄。卷39、卷40為朝會禮儀的介紹。是書將金大定以前的禮儀制度和儀禮制訂、沿革、程序等材料匯總分類,加以條理,是研究金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參考書籍。其中多有關于宮廷的內容,為了解金國宮廷情況提供了豐富、具體的材料?!督鹗贰?禮志部分的撰寫即以是書為藍本,但抄撮之中時有舛誤,如: 祭方丘儀,是書有前祭二日、太尉告廟之儀,而 《金史》 則缺此記載,又如: 陳設饌幕,是書載有東門、西門兩處,而 《金史》 卻只記設于東門一處。諸如此類,如不校閱是書,則不知《金史·禮志》 的謬誤。但是書也有脫佚: 12卷至17卷缺文甚多,33卷竟整卷不存,其內容也須用它書補充。是書被《四庫全書》收入《史部·政書類》,只有原書40卷。后 《廣雅書局叢書》 和《叢書集成初編》 所收除原書40卷外,還附有清廖廷相撰的 《??R語》 1卷和民國繆荃蓀撰的 《??庇洝?1卷,可為參閱。 |
大金德運圖說 | 佚名 | 一卷。金尚書省臣匯集當時議論德運的案牘文件。據《金史》載,金初色尚白,章宗泰和二年 (1202)十一月,更定德運為土,臘月辰詔告天下。至宣宗貞琇二年 (1214)正月,宣宗命有司復議本朝德運。此書所載即其事。書前為尚書省判,次為省札,列集議官二十二人。其議論有與史書相悖者。如書中諫議大夫張行信力主金德之議,而《金史·張行信傳》載貞琇四年 (1216)行信謂金朝當定為土德?!端膸烊珪偰俊吩?“是編所議,識見皆為偏陋,本不足錄。然此事史文簡略,不能具其始末。存此一帙,尚可以補掌故之遺?!庇小端膸烊珪繁?(輯自 《永樂大典》)。 |
北洋水師章程 | 佚名 |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中國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軍中實力和規模最大的一支。該書介紹了其章程?!侗毖蠛\娬鲁獭酚?888年12月17日,清朝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同日頒布施行。該章程由任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管帶劉步蟾撰寫,闡述了北洋水師船制、官制、升擢、事故處理、招考學生、俸餉、恤賞、工需雜費、儀制禮節、鈐制、軍規、簡閱、武備、國旗、將旗、通語旗、水師后路各局等事項。 |
北郊配位尊西向議 | 毛奇齡 | 一卷。清毛奇齡撰??滴醵哪?1685年),太常寺卿徐元珙上奏說,當時流行的祀典,已將北郊改為北向,而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之祖的配位,仍然首東次西,與南郊相同,有改向之必要。那時,毛奇齡任檢討之職,故寫此書。毛根據匯集我國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禮記》所載,考辨漢代以來諸朝之禮儀制度,援引博贍,論證精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其為“宋明以來議禮之家”中“要為特出”者,為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及文物制度之重要參考。有西河合集本,藝海珠塵本及 《四庫全書》 本。 |
牧令要訣 | 壁昌 | 清壁昌撰。 |
牧令須知 | 剛毅 | 清剛毅著,葛士達輯。二冊,六卷。本書匯錄衙門公牘程式。內有居官蒞位、吏房文移稿件式、戶房文移稿件式、禮房文移稿件式、兵房文移稿件式、刑房文移稿件式等卷。 |
大扎撒 | 成吉思汗 | 元代建立之前蒙古國之法律條文?!霸觥?蒙語“法令”之意。宋代鄭思肖《心史·大義略敘》:“又有三段剗殺,彼曰扎撒,此曰條法,彼曰大扎撒者,大條法也?!背杉己箷r代,蒙古開始出現成文法——扎撒,為部落首領發布之號令。窩闊臺繼位后,將成吉思汗之扎撒整理重新頒布,稱為“大扎撒”,令蒙古世代遵守,直到蒙古滅掉西夏和金,占領中國北方領土之后,其斷理獄訟、始采用金律(即金之《泰和律》)。 |
牧令書 | 徐棟 | 行政管理著述。有關地方官員的治政要點及法律規范的匯編。牧令,即與民眾有直接關系的官員。首出于清代道光年間。輯者徐楝,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工部主事調任陜西興安知府、西安知府。他在其任上,為總結地方官的治政經驗,特編輯了《牧令書》。成書于道光十八年(1838),共23卷。所輯內容取法于《切問齋文鈔》與賀氏的《皇朝經世文編》,專收清初至道光二百年間汪琬等人的有關地方官之章疏、文檄、條規、刑名等著述,分門別類。分18門:治原、政略、持家、用人、事上、接下、取善、屏思、農桑、賦役、籌荒、保息、教化、刑名、戢暴、備武、事匯、憲綱。其中刑名、戢暴、憲綱、保甲篇中,收錄有王士俊之律令、劉衡的理訟十條,王植的聽斷、李漁的論監獄、田文鏡的戢盜要法、則分定例等論述,多為法律制度內容。之后又有《牧令書輯要》、《牧令書節要》、《牧令書鈔》、《牧令要訣》等節摘本多種,皆為研究地方行政體制與行政法的專著。 |
孔子傳 | 錢穆 | 錢穆撰。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初版,列入《滄海叢刊》。書稿完成于1974年,因審議者認為“不得認易傳非孔子作”,擱置逾十三年。作者認為司馬遷《孔子世家》真偽混雜,次序顛倒,后人之孔子新傳或失之貪多無厭,或失之審核不精,故綜合各家考訂所得,對孔子世系、生年、父母、志學、初仕、設教、適齊、適衛、過匡、過宋、仕魯、至陳、至蔡及晚年居魯等事加以考證論述,關于孔子著述與政治活動考證尤精。取材以《論語》為主,對后代傳說不予輕信,如說孔子著述可征者唯作《春秋》一書,訂禮樂、刪詩書等說均無實據。書中措辭簡潔平易,以免艱深繁博之弊。書后附《孔子年表》與《舊作孔子傳略》。 |
記丁玲 | 沈從文 | 人物傳記。沈從文著。列為“良友文學叢書”之一。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4年9月初版。共10章,從丁玲的出生一直寫到她與胡也頻從山東回到上海。原編者在卷末加按語說:“原文較本書所發表者多三萬余字,敘至一九三二年為止,因特種原因,目前未克全部發表”。作品記敘了一個沖破家庭束縛到大都市追求光明的新女性的生活道路。 |
名公書判清明集 | 佚名 | 簡稱《清明集》。宋代訴訟判決書和官府公文分類匯編。十四卷。編印者沒有署姓名,只題了“幔亭曾孫”的別號。這個別號的意思是“武夷鄉人”??梢源_定《清明集》的編印者是福建崇安人。本書約成于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或稍后。判詞作者共四十九人,其中事跡可考者只有十九人。他們分別是:胡穎、蔡杭、翁甫、吳勢卿、劉克莊、范應鈴、吳革、方岳、宋慈、真德秀、馬光祖、王遂、姚珤、李昴英、葉武子、趙汝騰、王伯大、史彌堅、方大琮。共分官吏、賦役、文事、戶婚、人倫、人品、懲惡七門。門下分類,每類則收判語若干條(篇),共四百七十三篇。卷一至二,為官吏門,分十五類:申儆、申牒、獎拂、儆飭、禁戢、澄汰、周給、頂冒、鬻爵、借補、權攝、受贓、對移、昭雪、舉留生祠立碑。卷三分賦役門與文事門。賦役門下分財賦、稅賦、催科、受納、綱運、差役、限田七類;文事門下分學校、書院、祠堂、科舉四類。卷四、卷五均為戶婚門之爭業類。卷六為戶婚門之贖屋、抵當、爭田業、爭屋業、憑屋、爭山、爭界至七類。卷七為戶婚門之立繼、歸宗、檢校、孤幼、孤寡、女受分、遺腹、義子等八類。卷八也屬戶婚門,共十類:立繼、戶絕、歸宗、分析、檢校、孤幼、女承分、遺囑、別宅子、義子。卷九亦為戶婚門,共十一類:違法交易、取贖、墳墓、墓木、憑屋、庫本錢、爭財、婚嫁、離婚、接腳夫、雇憑。卷十為人倫門,下分父子、母子、兄弟、夫婦、孝、不孝、亂倫、叔侄、宗族、鄉里十類。第十一卷為人品門,共有宗室、士人、僧道、牙儈、公吏、軍兵、廂巡七類。卷十二至十四均為懲惡門,其中卷十二包括奸穢、誘略、豪橫、把持四類,卷十三為嘩徒、告訐、妄訴、拒追、誣賴五類,卷十四為奸惡、假偽、斗毆、賭博、宰牛、妖教、淫祠、淫祀、誑惑、巫覡、販生口、慝名書、競渡十四類。全書共分一百零三類,減去戶婚門中七、八兩卷名稱重復的六類,實有九十七類。 |
秘書監志 | 王士點 | 十一卷。一名《秘書志》。元代政書。元王士點、商企翁同編。士點字繼志,東平 (今屬山東)人。翰林承旨五構次子,官至秘書監著作郎,另撰有《禁扁》。企翁字繼伯,曹州 (今山東荷澤)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商廷之孫,官至秘書監著作佐郎。書成于順帝至正中,對至元九年秘書監的設立以及變遷、典章考事作了詳細的記述。分職制、錄秩、印章、廨宇、公移、分監、什物、紙札、食本、公使、守兵、工匠、雜錄、纂修、秘書庫、司天監、興文署、進賀題名等十九門。有《廣倉學窘叢書》本、《四庫全書》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點校本,可參考。 |
六部成語 | 佚名 | 全稱《滿漢六部成語》。清嘉慶年間刊行,作者不詳。6卷。第1卷為吏部成語,以下依次為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成語,所錄詞條共2000余條,均為六部文書中常用的語詞和詞組。 |
變法通議 | 梁啟超 | 清末鼓吹維新變法的政論著作。梁啟超著。共14篇。自1896年8月陸續發表于《時務報》。其中《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和《論變法后安置守舊大臣之法》兩篇發表于1898年12月及1899年1月《清議報》第1冊、第2冊、第4冊。后統收入中華書局1932年版《飲冰室合集》,列文集第1冊。本書以資產階級進化論的觀點,論證了維新變法的歷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具體闡述了變法的途徑?!蹲兎ㄍㄗh自序》認為自然萬物人類社會無時不變無事不變,指出“變者,古今之公理也”?!墩摬蛔兎ㄖΑ穭t駁斥反對變法的論點,指出變法是大勢所迫,“變亦變,不變亦變”,“變之權操諸已,可以保國”,“變之權讓諸人”,中國就受人束縛驅使,要求學習日本明治維新,“因變致強”?!墩撟兎ú恢驹Α犯醒髣招抡?主張“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薄秾W??傉摗?、《論科舉》、《論學會》、《論師范》、《論女學》、《論動學》、《學校余論》、《論譯書》提出變科舉、立學校、興學會、譯西書以開民智、育人才的具體意見?!墩撟兎ū刈云綕M漢之界始》主張通過滿漢通婚及取消滿人特權等方法,消平滿漢界限,“合種以與他種敵”?!墩摻疸y漲落》主張改革清朝錢法,實行金本位制?!墩撟兎ê蟀仓檬嘏f大臣之法》為戊戌政變后補記變法時期維新派提出的安頓守舊大臣的辦法。文字樸實流暢,言辭犀利,充滿愛國激情,深受知識界歡迎。發表后風行海內,影響巨大,為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作出重要貢獻。 |
書錄 | 董史 | 又名《皇帝書錄》。三卷、外篇一卷。史傳。宋代董史撰。史,字更良,自稱閑中老叟。生平里籍不詳。是書在“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中收錄,署作“董更撰”。全書記宋代書家姓氏,分上、中、下三篇。與《書小史》相銜接。上篇記帝王書,載宋太祖至高宗,中篇載北宋書家一百一十人,下篇載南宋書家四十五人。不分人品高下,采摭對每人的評論皆列于名下。另有外篇,記能書女子六人,計章友直女煎、狀元胡氏黃由妻平江號惠齋、悟空道人、蓬萊女官徐清字靜之、妓王英英、妓楚珍。是書所記,雖不算賅備,但征引典核,考察精神還是可取。所載書家及所輯評論,間有為他書所未見,為研究者提供了資料?!稌洝分兴o叢雜,雖未為賅備,然征引典核,考據精審,亦殊有體裁,非泛濫采尋者可比。是書成于宋理宗淳玦壬寅(1242)。宋度宗咸淳元年乙丑(1265),重加修校。原本書末有“至正丁未三月錄辦”一行,蓋元時華亭孫氏所抄時增益。該書輾轉傳錄訛脫十分嚴重,自序已殘缺不全,不可讀,故現存書中闕文較多?!妒珍浲馄泛笥?《書錄后跋》,僅五行字,卻闕文兩處;記述了修校復成經過。該書是我國藝術發展史上一部主要的斷代書家匯編,具有重要的資料性價值。有《知不足齋》本,《八千卷樓》有鈔本,《四庫全書》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
南宮奏稿 | 夏言 | 明夏言著。五卷。書前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汪文盛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紀昀等校后發抄,集于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清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史部內。夏言是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歷任兵科給事中、兵科都給事中、侍讀學士充纂修官、經筵日講兼吏科給事中。嘉靖十年(1531),九月任禮部尚書。十一年(1532)加太子太保。十五年(1536)進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二月兼武英殿大學士后加少師,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居首輔。與嚴嵩相爭,被棄市。本書輯著者任禮部尚書時所上疏議,因禮部別稱南宮,故名。內有斟酌臨雍舊典乞賜宸斷疏、改便科舉以順人情疏、請復歲貢舊法以通利人才疏、函育人才以恢弘治道疏、正文體重程式簡考官以收真才疏、懲抗違以彰國法疏、明職掌以杜侵越疏、參酌古今慎處廟制乞賜明斷疏、乞憐查照舊規以蘇民困以安地方疏、公務疏、科舉疏、奏災異疏、正體統以尊朝廷疏、遵舊制以便出入疏等目。 |
名臣經濟錄 | 黃訓 | 明黃訓編。五十三卷。黃訓,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嘉靖進士,官至副都御史。本書輯錄自洪武至嘉靖九朝(內缺建文一朝)名臣經世之言,分開國、保治、內閣、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十二門,每門各有子目,保存了有關明代社會政治、經濟的許多珍貴史料。有明代新安刊本及《四庫全書》本。 |
馬端肅奏議 | 馬文升 | 十二卷。馬文升撰。馬文升(1426—1510),明河南鈞州(今禹縣)人。字負圖,號三峰居士。景泰 (1450—1457)進士。授御史,歷任山西、湖廣巡按,福建按察使。成化(1465—1487)初,巡撫陜西,與總督項忠平定滿四起事。成化十二年(1476)以兵部右侍郎整飭遼東軍務,上邊計十五事。為權閹汪直所誣,謫戍重慶衛。二十年(1484),再度巡撫遼東,次年任漕運總督。弘治(1488—1505)中歷任兵部、吏部尚書,嚴核將校,罷黜貪懦,屢平西北邊塞。正德二年(1507)權閹劉瑾亂政,被罷官。有文武才,長于應變,朝端有大議,往往待之決。功在邊鎮,外國皆聞其名,尤重氣節,卒謚端肅。有《馬端肅公詩集》、《馬端肅奏議》等?!恶R端肅奏議》集五十五篇,乃嘉靖丁未(1547)其孫馬天琇編次,并以恩命錄、行略、墓志等文附之,所載多和明史及本傳印證。有《四庫全書本》 |
劉鉻傳撫臺前后檔案 | 劉銘傳 | 本書不分卷,據臺灣省立博物館所藏清季光緒年間恒春、彰化兩縣部分檔案整理刊行。此一檔案,一般通稱「劉銘傳撫臺檔案」;但實際上全部檔案有起自光緒二年并有至于二十一年臺灣淪日前不久者,綜計先后歷時十有九年;雖其中以劉氏撫臺期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七年)文件為多,而外此者亦達四分之一左右。因此,改題今名。原藏檔案分類整理編目,今改按各官署發文日序排比。全部共一百六十個文件,大體為臺灣(南)府(或道)轉行辦理或知照各案。其內容以設防、撫番、建省、人事等案為多,清賦、理財、郵電、礦務、洋務等次之,樟腦、鴉片及風化等又次之。書末,又收入「皇朝道咸同光奏議」中劉氏有關臺灣折片(與第二七種「劉壯肅公奏議」較,知專集己由編集者酌加潤飾或刪略,并非原本面目)與前未經見之沈葆楨折片八件作為「附錄」。 |
嶺海焚余 | 澹歸 | 三卷。明金堡撰。堡字道隱,浙江仁和(今浙江杭縣)人。崇禎十三年庚辰進士,官止兵科給事中,明亡后脫發為僧,釋名今釋,抗志以終。是編三卷,皆為奏疏,上卷十八篇,自隆武乙酉十月至丙戌八月,中卷下卷共三十一篇,自永歷戊子十一月至庚寅正月。堡仕隆武、永歷二朝,其重要奏疏,略具于此,如所條中興大計、財政八失,憤激敷陳規切時事。 |
渚宮舊事 | 余知古 | 一稱《渚宮故事》。唐余知古撰。十卷。以朝代為序,記古荊楚地區史事、人物及掌故,始于西周文王時的鬻熊,止于唐末。渚宮為春秋時楚之別宮,因取為書名。宋代以來,僅存前五卷,記事至晉止。清四庫館臣為輯補遺一卷,自南朝敘至唐末。為研究湖北地區歷史發展的參考資料。所引古籍,多后世不見之書,可據以訂證經史。有《叢書集成》本等。有《四庫全書》《墨海金壺》《吉石龕叢書》《平津館叢書》《叢書集成初編》,均為五卷,附補遺一卷。 |
貞陵遺事 | 令狐澄 | 令狐澄編撰的《貞陵遺事》和柳玭編撰的《續貞陵遺事》均記載唐宣宗軼事,是唐代兩部具有小說性質的雜史,在《資治通鑒》中曾被采用,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可惜均已亡佚。詳考相關文獻可知,令狐澄是令狐楚之子,曾為浙江西道觀察使、中書舍人。柳玭是柳仲郢之子,曾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后貶為瀘州刺史,卒于北歸途中。二書佚文在《太平廣記》、《資治通鑒考異》、《唐語林》等宋代書籍中有所保留,鉤稽考訂,前者可得佚文17條,后者5條,前書已為全璧,后者亦過三分之一。 |
弇山堂別集 | 王世貞 | 歷史著作。明王世貞撰。王世貞,字元美,自號鳳州。太倉 (今江蘇屬縣) 人。本書初刻于萬歷十八年 (1590),雖名為“別集”,但并不是王氏個人的詩文集,而是一部記載明代典故的史料匯編。與作者另著的《弇山堂正集》區別,故稱別集。全書一百卷,有盛事、異典、奇事、史乘考誤、帝系帝歷帝統、表考六部分內容。其中皇明盛事述五卷 (1—5卷)、皇明異典述十卷 (6—15卷)、皇明奇事述四卷 (16—19卷),為筆記體史料,記朝章典故、君臣事跡、社會經濟、人物軼事、民族關系、中外關系。史乘考誤十一卷 (20—30卷),前八卷考國史、野史之誤,后三卷考家乘之誤,這部分內容作者用力甚勤,考證精辟,為全書精彩之處。帝系帝歷帝統六卷 (31—36卷),記述明代帝系及其宗藩。史表二十八卷(37—64) 分七十二目,所列上自功臣公侯伯,下至督撫守備,比清修《明史》 中的史表完備。諸考三十六卷 (65—100卷) 中有皇帝、巡幸的記載,備述洪武至萬歷時的重大軍事活動; 有皇帝各種賞賜的數量、等級和被賞人的功績; 有一些文不雅訓、不登詔令的書檄文件; 有明初以后兵制變化和軍隊數目、馬駝驢騾的數目; 有洪武七年 (1374) 至隆慶五年 (1571) 明王朝與國內邊地民族及鄰國的馬匹交易情況。全書諸多方面的記述,不但有許多宮廷方面的內容,而且有考證,為后來撰史者提供了寶貴史料。比如,王世貞對明初傅友德、王弼、馮勝等人“暴卒” 中的隱諱評加考證,大膽揭露了明太祖朱元璋兔死狗烹、誅殺功臣的殘忍面目,盡管作者仍跳不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窠臼,但這種修史據事直書,為還歷史本來面目所作的努力卻使本書增添了難得的史料價值。本書于王世貞去世那年(萬歷十八年) 出版刊行?!端膸烊珪穼⒈緯杖搿妒凡俊るs史》 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