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象斗(約1560 -1637) 名文臺,字象斗,號仰止子、仰止山人、三臺山人、三臺館主人,別名世騰、象烏、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陽人,明末著名書坊主、小說家。他生逢明末建陽刻書鼎盛時期,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書坊,同時期還有劉、熊、鄭、葉、楊、陳、詹氏等書坊世家經營著百余家書坊。余象斗主要以雙峰堂、三臺館兩個覺號刻書據不完全統計,自萬歷十六年(1588)到崇禎十年(1637)50年間,他刊刻了70余種書籍,規模之大、刻書之多、持續之久,不僅在競爭激烈的建陽書坊業,甚至放眼全國,同時期無人能出其右。尤其是在通俗小說領域,他刊印小說近20種,并親自編纂了《廉明公案》《諸司公案》《北游記》《南游記》《列國前編十二朝》等五部小說。
經他編著和刊行的小說有《四游記》、《列國志傳》、《全漢志傳》、《三國志傳評林》、《東西晉演義》、《大宋中興岳王傳》等等。明朝嘉靖、萬歷年間出現了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對歷史小說的真實性問題也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其中一派主張歷史小說應嚴格依據史實進行實錄,不應有任何虛構成份在內。這一派由于張尚德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引》中提出歷史小說應“羽翼信史而不違”,因而在小說批評史上被稱為“羽翼信史”派。余邵魚以此為宗旨創作了歷史小說《列國志傳》。余象斗為余邵魚的族孫,他于萬歷年間重刊《列國志傳》并為之作序,于序文中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派的理論主張。針對當時社會上對歷史小說混淆正史、虛妄荒誕的指責,他更進一步對一般的史書也提出懷疑,認為“世無信史”,一部十七史“其序事也,或出幻渺;其意義也,或出幽晦”。而與此不同,像《列國志傳》這樣的歷史小說,一方面忠于史實,另一方面又具有“條之以理,演之以文,編之以序”的高于史書的優點。他企圖以歷史小說來救史書之弊,因而他的核心論點仍是對歷史小說中史料真實性的強調,而對于歷史小說作為小說藝術的特色則有所忽視。
晚年的余象斗在建陽、邵武當地德高望重,多次受到官府旌獎,曾被賜予“儒官章服”。余象斗的逝世年份不見記載,但根據上述資料可以推斷他去世于1637年之后,享壽約有八、九十歲。他的刻書和古典小說編撰生涯跨越了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