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作者 | 簡介 |
---|---|---|
南游雜憶 | 胡適 | 胡適著。1935年10月國民出版社初版。收《南游雜憶》一組5篇游記. |
兩河經略 | 潘季馴 | 水利志。明潘季馴撰。四卷,首一卷。季馴有《河防一覽》已著錄。此書成于萬歷七年(1579)前后,三萬余字。卷首冠黃、淮二河圖,于沿河府、州、縣治所及湖、堰、堤、煙墩、歷代治水工程均有說明。正文共收《奉明旨陳愚見議治兩河經略以圖永利疏》、 《勘估兩河工程乞賜早請錢糧以便興舉疏》、 《河患已除流民復業乞恩豁租以廣招徠疏》、 《議復營田兼攝州縣以廣招徠以利民生疏》、 《恭報水孽既除地方可保永安疏》等十二件檔案資料。附《堤決白》一篇,力主塞決口、筑遙堤。明代黃、淮水患及治水過程,略載書中。包括動議、方案、計劃、措施、施工全過程、所費人工錢財物帳目、驗收、加固堤防、綠化大地等,頗具經濟、科技史料價值。其中《遵奉明旨恭報續議工程以便查覈疏》, 《恭報兩河工成仰慰圣衷疏》,不僅論及黃、淮根治辦法,預測遠景,且列具體措施,如強調在一定堤段、栽培一定數量和一定品種樹木,至今猶可借鑒。與《河防一覽》均系實用之作,不但補史志疏略,且可供來者考證。所冠圖尤為珍貴。有《四庫全書》本。 |
巡邊總論 | 魏煥 | (明)魏煥撰。本書共三卷,內容涉及明代九鎮及其邊墻,其中,不但記述了各鎮的位置、保障、經略等情況,而且還提出了邊備策略,是研究明代北部邊防的重要史料?!堆策吙傉摗方袷杖搿吨袊鞅蔽墨I叢書》,見第七十八冊。 |
新加坡風土記 | 李鐘玨 | 域外地理著作。清李鐘玨撰。一卷。鐘玨,優貢, 上海人。 光緒十三年(1887)因覓友去新加坡,以所見聞著是書。約七千二百字。對新加坡地理方位、形狀、所轄、交通、開發、歷史、四至、??谂谂_、居民冊籍,博物館、醫院、華人生活、華工、英國駐軍、兵房、貿易、居民犯罪,以及地近赤道沖涼之法、南洋鴉片煙、鱷魚傷人等情況多有記載。內容翔實,文筆通暢。對研究十世紀末新加坡開發史、 地理、經濟、軍事、風土民情等均有參考價值。有《靈鶼閣叢書》本, 《叢書集成初編》本。 |
蠡測匯鈔 | 鄧傳安 | 地理雜志。清鄧傳安撰。一卷。傳安字鹿耕,號盱原,又作菽原,江西浮梁人。嘉慶進士,官至建寧知府。傳安官臺灣十余年,覽其山川形勢、民俗土風,得文三十三篇,于道光十年(1830)匯編付梓。二萬六千余字。臺灣番社紀略、番俗近古說等篇記其少數民族分布及習俗。明魯王渡臺辨、海外寓賢考諸篇,記明魯王渡臺及歷年由大陸至臺寓賢簡況。道試諸生策問、重修螺青書院碑記諸篇,載書院修建經過及對諸生遺才策問等。于農民起義、民事案件、土地糾紛、民族關系及山水風光、海峽風浪等亦有載述,為研究清中葉臺灣政治、文化、教育、民族關系、民族分布等重要參考資料。有道光十年有本堂刻本,商務印書館有1937年《豫章叢書》本及1983年書目文獻出版社鉛印校點本。 |
屐痕處處 | 郁達夫 | 郁達夫著。上?,F代書局1934年6月出版。為作者移居杭州前后寫作的一組游記散文,共11篇,并《自序》及附錄各1篇。集內文章均為記述游覽浙東、浙西、皖東等地名勝所作,重在描摹自然景色,多能見其神采。如《杭江小歷紀程》寫順流而下所見義烏、蘭溪、小南海等地風光,舉凡山溪澗瀑、奇石怪洞,均各略事點染,一攬其勝?!段饔稳珍洝芳o游西天目山,則以工筆寫奇峰豐姿,有如詩如畫之妙。更高明之處,是著意于觀照景物神韻與游者興致的諧調,寫出有我之境,別具一番古樸清雋的詩趣(如《半日的游程》、《屯溪夜泊記》等)。而《釣臺的春晝》、《臨豐登山記》等,則于寄情山水之間,時露憤激譏世之音。同時,這些游記散文在寫景抒情時往往插入一些舊詩,以渲染情思,構成意境,使文章顯得跌宕多姿,更富于感情色彩。至于兼涉山川典籍、文化風習、名士軼聞等,亦使文章增光添色,作者筆如行云流水,揮灑自在自如,顯示了深湛的文學素養與藝術功力。 |
北京歲時記 | 蔡省吾 | 風俗志。蔡省吾撰。一卷。此書專記北京風俗。 |
舟車聞見錄 | 江藩 | 《舟車聞見錄》是江藩在行旅途中陸續寫成的,寫作時間晚至道光二年(1822)。書稿初成時有十卷,后有增補,今僅存四卷,共收文164篇,另可輯得佚文45篇。 |
御定月令輯要 | 李光地 | 二十四卷。圖說,一卷。李光地等奉敕撰??滴跷迨哪?1715年),圣祖以明朝馮應京所撰《月令廣義》二十五卷體例粗備,但采錄有關著述繁簡失當、雅俗不分,特命李光地等另行編纂,門類因仍其舊,刪除無稽之談,增補未備之文,定為圖說一卷,歲令二卷,每月令一卷,春、夏、秋、冬令各一卷,土王令一卷,十二月令各一卷,閏月令一卷,夜令二卷,時刻令一卷。每類之下,分天道、政典、民用、物候、占驗、雜記六個子目。十二月令、閏月令,在六個子目之外,增節序、日次二子目。各據圖籍,皆注出處。其為舊本所有者,標以“原”字;其所增補者,標以 “增”字。傳本為 《四庫全書》本。 |
西域行程記 | 陳誠 | 明陳誠、李暹著。誠字子魯,江西吉水人,洪武中進士,永樂初任員外郎。暹,長安人,洪武中舉于鄉,永樂初授戶部主事。當時明成祖在位,致力于向異域宣揚明朝國威,吸引諸藩朝貢,與遣鄭和下西洋同時,又遣誠、暹等人出使西域各地,前后凡五次往返。永樂十二年(1414)正月,誠、暹等從肅州(今甘肅酒泉)出發,經嘉峪關、哈密、火州(今新疆吐魯番東阿斯塔那)、土爾番(今新疆吐魯番)、阿力馬力(今新疆霍城東)、亦息渴兒(今伊塞克湖)、養夷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塞藍城(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達失干(今哈薩克斯坦塔什干)、渴石城(今烏茲別克斯坦沙赫里夏勃茲)、買母納(今阿富汗邁馬納)等地,該年閏九月抵達哈烈城(今阿富汗赫拉特)。永樂十四年后,誠、暹二人將此次出使的路程、時間、道里以及途中所見聞之地形、山川、城市、各族頭人迎送等情況寫成該書,按月、日順序排列,詳盡而言簡。該書對于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及西域、中亞地理有重大價值。該書無刊本流行,民國時國立北平圖書館曾將其明抄本影印,收入善本叢書第一集中,前附謝國楨所作跋文一篇。謝文對該書作了初步研究,但將李暹與宦官李達混為一人,則誤。 |
西湖老人繁勝錄 | 佚名 | 筆記。南宋西湖老人撰。一卷。西湖老人事跡未詳,當生于寧宗時。其書成于耐得翁《都城紀勝》前。原無單行本,從《永樂大典》錄出。所記宮廷慶典禮儀、民間風俗習慣、社會組織、佛道生日、元霄燈品、瓦市勾欄,其中名目有他書不載者。清樂、七寶、香藥、相卜各社,可見當時結社之不同門類。食店各色菜肴、果品、魚蝦、雞鴨、魚鲊、茶果仁兒、蜜煎等多至二百余種。諸色行市,共有四百四十行。并記各種雜耍,稱“行七圣法,切人頭下,賣符,少閑依元接上”。瓦市勾欄有: 說史書、雜劇、散樂、說經、小說、雜技、 傀儡、影戲、談諢話等。全書反映南宋都市諸種社會相。 有 《涵芬樓秘笈本》,《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二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刊行《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與本書之合刊本。 |
西河舊事 | 佚名 | 地理雜志。佚名撰,清張澍(1781—1847)輯。不分卷。澍有《蜀典》已著錄。此書久佚,今存十九條,乃張氏于《后漢書注》、 《太平寰宇記》、《水經注》、《太平御覽》、《史記索隱》、《世說注》、《初學記》、《酉陽雜俎》諸書中輯出。內容為記河西地區地理、山脈、物產、人物等。如涼州城、酒泉得名、白山、天山、祁連山、焉支山、河西牛羊、沙州沙鳴、流沙磧位置、大宛天馬、魯般(即魯班)于涼州創佛圖等。是研究酒泉、武威、張掖、敦煌、金城等河西五郡地方史的參考資料。有《二酉堂叢書》本。 |
西村十記 | 史鑒 | 一卷。明史鑒著。史鑒,明成化間松陵人,別號西村。此編十記一卷,內容為:臨平山、寶石山、參寥泉、鄂王墓、飛來峰、韜光、三天竺寺、風篁嶺、靈石山、煙霞洞、石屋洞、虎跑泉、玉岑山、六通寺、南屏山、玉泉寺、紫云洞、西湖、銀瓶祠、紫陽庵、三茅觀、鳳凰山、勝果寺、浙江潮。冷泉圖題詠附之。此記為史謙游山水之紀述,其自故里啟行,逾嘉興,歷石門、崇道,望見有臨平山,故為首紀。十記各自為篇幅,相互銜接,以觀潮終之。行文特別而有法。冷泉亭圖,由當時同游的沈石田作。附同游者題詠,初藏靈隱寺,后歸龔氏,復歸謝氏,終沒于兵燹。清代萬樊榭下敬身諸人,題者甚眾,丁氏刻《西村十記》,乃采錄附之。 |
新大陸游記 | 梁啟超 | 梁啟超著。清光緒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三日至九月二十三日(1903.2.20~11.11),作者為促進北美“中國維新會”(即?;蕰?的建設,赴北美旅行,并寫下了這部游記。書中首先敘述四年前(1899、冬)游美不成和此次游美的經過,然后分節記述游歷中所見的有關問題和事物。特別是通過記游,用較大篇幅宣傳了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專制制度的巨大優越性,繼續介紹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情況,以及有關的思想主張和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國家的弊病,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精華。但書中亦有不少對革命的攻擊,對英國式“和平過渡”的吹噓,以及對美國華人同胞的缺點的一味批評和譴責。其中關于英屬加拿大的一部分內容,曾以《海外殖民調查報告書》為題發表于《新民叢報》,后收入《飲冰室合集》。 |
陶甓公牘 | 劉汝驥 | 晚清徽州知府劉汝驥所編撰,清宣統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劉汝驥在晚清新政時期組織對徽州進行社會調查的文獻匯編,凡十二卷:卷一“示諭”;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戶科、學科、兵科、刑科、工科、憲政科等;卷十“稟詳”;卷十一“箋啟”;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習俗、風俗習慣、紳士辦事習慣等。內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具史料價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轉型、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等翔實而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
泰山紀勝 | 孔貞瑄 | 記勝著作。清孔貞瑄撰。一卷。貞瑄字璧六,號歷洲,晚號聊叟,山東曲阜人。順治舉人。曾官大姚知縣。著有《聊園全集》等。此《記》約一萬四千字,記游山東泰山見聞。分段記事,段各一景,泰山主要景物,幾包羅無遺。所記景物,實感較強,可資旅游之參考。有《龍威秘書》本, 《泰山叢書第一集》本, 《古今說部叢書》本,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叢書集成初編》等本。 |
臺灣三字經 | 王石鵬 | 本書全一卷,王石鵬撰。石鵬字箴盤,別號了庵主人。因感于「爾小子,生于斯,地理志,宜先知」(引本書首語);用「三字經」體,采諸家之雜說編為韻語,成此書?!缸孕颉共⒆魈嵋疲骸菏仔蛭恢?、名稱、治亂、沿革,繼敘番部種族、山川、物產及經濟上之事;莫不略舉其端;雖曰地理,而歷史寓焉」。書中每一小段,加有分注;或援據故實、或說明方位、或引申辭義,稱簡要。書成于清光緒二十六年時,卷首并列有「舊政府行政機關圖」,載二十一年割地前之行政區劃系統。書后,另附「臺灣說略」一卷,不著撰人。其內容與第一八五種「臺灣地輿全圖」所載各府縣輿圖說民略文字相同,惟各題略去「輿圖」二字(因未附圖)而已。 |
治河奏績書 | 靳輔 | 清朝靳輔撰。輔有《奏疏》,已著錄。是書卷一為《川澤考》、《漕運考》、《河決考》、《河道考》。卷二為《職官考》、《堤河考》及《修防汛地埽規》,河夫額數、閘壩修規、船料工值皆附焉。卷三為輔所上章疏及部議。卷四為各河疏浚事宜及施工緩急先后之處。其《川澤考》所載,於黃河自龍門以下,至淮、徐注海,凡分匯各流,悉考古證今,頗為詳盡。 |
臺海見聞錄 | 董天工 | 本書凡四卷-今存二卷,董天工撰。天工字典齋;福建祟安人。清雍正癸卯(元年)拔貢,乾隆十一年任彰化教諭。十五年秩滿憂居,為答友朋之詢問,嘗就在臺見聞,征諸文獻,編次成書。首有「自序」,對其內容略作提綱云:「首山川、建置以及官爵、武備、田賦輸將、備考條例,次風俗、物產、名賢、烈婦,至于詞賦詩歌擇詠臺風土者錄之,名曰「見聞錄」;分卷為四,以為筆談』。此書于乾隆十八年刊,臺灣省立臺北圖書藏有前二卷,缺卷三、卷四。卷一有山川、建置、官制、營制、武備、船政、田賦、鹽課、水陸餉、官莊諸目,卷二有漢俗、番俗及臺卉、果、蔬、木、竹、草、禽、獸、鱗等紀載;至后二卷雖無目可稽,然按「自序」所云,當屬賢良、節烈等人物傳述與詞賦詩歌之選錄。 |
鄭開陽雜著 | 鄭若曾 | 地理雜志。明鄭若曾撰。十一卷。若曾有《籌海圖編》已著錄。鄭氏曾自編文集,康熙中其五世孫起泓及子定遠又刪汰重編為一帙。即為該書。分《萬里海防圖論》 二卷、 《江防圖考》一卷、 《日本圖纂》一卷、 《朝鮮圖說》一卷、 《安南圖說》一卷、 《琉球圖說》一卷、 《海防一覽圖》一卷、 《海運全圖》一卷、 《黃河圖議》一卷、 《蘇松浮糧議》一卷。其《海防一覽圖》即《萬里海防圖》之初稿,因詳略有別,故兩存之。此書惟缺若曾《江南經略》一書。全書文圖總約十四萬余字。為若曾襄贊胡宗憲平倭時所著。其江防、海防等資料皆為其目擊。日本諸考亦皆咨訪考究得其實際。其中最有價值者為《萬里海防圖論》,圖文并茂。圖分廣東沿海圖十幅,并廣東要害論、南澳守御論七篇;福建沿海圖九幅,并福洋要害論等五篇;浙江沿海圖二十一幅,并浙洋守御論三篇;直隸(今江蘇)沿海圖八幅,并蘇松海論四篇;山東沿海圖十八幅,并山東預備論等四篇;遼東沿海圖五幅,并遼東軍餉論二篇。 《江防圖說》上起四川的岷山,東至大海。并附《江源考》和《江防考》二篇。日本、朝鮮、安南(今越南)等諸圖說,對研究上述諸國歷史地理亦有一定參考價值。有《四庫全書》本。 |
浙西水利書 | 姚文灝 | 明代系統摘編的太湖地區水利文集。編者姚文灝,字秀夫,號學齋,江西貴溪人。明成化進士。弘治七年(1494)曾任常州通判,兩年后又以工部主事提督浙西水利,對太湖水利有較深入的研究。為了借鑒歷史經驗,他于弘治十年編成此書。全書三卷,收錄宋文20篇,元文15篇,明文12篇,共47篇。都是前人議論太湖水利的文章。編者根據當時水利形勢的變化和他本人的親身體驗對“諸家之書,取其是而舍其非”,“一家之書,詳其是而略其非”,認真地做了一番“去粗取精”,不失為一部較系統而完善的太湖水利史料匯編。有弘治十年初刻本、1921年退廬圖書館??竞?984年農業出版社出版的汪家倫校注本。 |
長安志圖 | 李好文 | 西安歷史地志。元李好文編撰。 好文,字惟 中,東明(今山東東明)人,至正二年(1342)任陜西行臺治 侍御史。在長安,因有感于千余年來長安城的滄桑巨變, 撰成是書。書原名《長安圖記》,后人以與宋敏求《長安志》 合刊,改名《長安志圖》,共三卷。卷上敘漢唐長安與宋金 京兆城及元奉元路城;卷中敘古跡陵墓;卷下敘關中涇渠 及灌溉事宜等。全書有漢三輔圖、漢故長安城圖、唐禁苑 圖、唐大明宮圖、唐宮城圖、唐城市制度圖、城南名勝古跡 圖、唐驪山宮圖、咸陽古跡圖、奉元州縣圖、奉元城圖、唐太 宗昭陵圖、唐肅宗建陵圖、唐高宗乾陵圖、涇渠總圖等22 幅,并配有文字說明,所謂“有圖有說”,好讀而易懂,深得 后人贊許?!端膸烊珪偰刻嵋吩u此書:“總為圖二十有 二,其中涇渠圖說詳備明晰,尤有裨于民事,非但考古跡資 博聞也?!贝藭F有明嘉靖十年刻本、清乾隆四十九年畢沅 靈巖山館???、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 本等。 |
增補武林舊事 | 朱廷煥 | 地理雜志。明朱廷煥輯。八卷。廷煥字中白,山東單縣人。崇禎進士,官工部主事、大名知府。朱氏于崇禎間司理杭州,遂采《西湖志》、《鶴林玉露》、《容齋隨筆》、《輟耕錄》及《癸辛雜識》諸書增補《舊事》,七萬余字。所增睿藻、恩澤、開、故都宮殿、湖產、災異六類,一百五十四則?!端膸烊珪偰刻嵋纷I其妄增湖產、災異諸類,與周氏本意不符。但為一地掌故文獻,猶具較大參考價值。有崇禎十年(1637)刻本。清康熙間重刻本及乾隆四十二年(1777)汪日菼夙夜齋刻本。洪煥椿《浙江方志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可資參考。 |
雍正浙江通志 | 李衛 | 浙江省地方志。清李衛等修,傅王露等撰。二百八十卷,首三卷。衛有《畿輔通志》已著錄。王露字良木,號玉笥,又號閬林,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滴踹M士,官至中允、編修。雍正七年,為編《大清一統志》,詔令各省纂輯志書,浙江乃開局創修,至十三年(1733)成書,總督嵇曾筠于乾隆元年具表進呈,故有云乾隆通志或為嵇氏主修者。約四百四十三萬字。正文分圖說、疆域、建置、山川、形勝、城池、古跡、水利、戶口、兵制、海防、風俗、物產、人物、陵墓、藝文等五十四目。較康熙志增十七目。所增經籍、碑碣二目,上下千年間著述及碑銘,皆有著錄。圖說目繪浙江全省圖、杭州府圖等四十三幅并圖說。繪制較精審。其中天目、武林, 四明、普陀、天臺、雁蕩等山圖,超越前志。海塘目有海潮總論,列四季潮候表,亦較前志為詳。兵志目記沿海炮臺、戰艦配備及要塞駐軍,所論至切。海防目敘沿海防務,尤以記清初詳賅。人物、藝文目內容占全志三分之一,可補史籍缺載。體例完備,內容繁富,所引舊籍,均列原文,標出來源。周中孚盛贊: “其詳贍勝舊志十倍,而體亦較他志為善耳?!睘檎闶⊥ㄖ局凶詈笠徊?堪稱集大成著作。有乾隆元年(1736)刻本,民國二十五年(1936)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附索引。 又光緒五年(1879)墨潤堂??探硐浔?十四卷,作者題“留云借用軒主人”。為此志水利、海防二目單刻本。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補逸·卷十二》、王國維《(雍正)浙江通志考異》四卷(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本)和洪煥椿《浙江方志考》 (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通志纂修源流述略》 (《浙江省通志館館刊》1945、1) 可供查證。 |
淞故述 | 楊樞 | 樞字運之,自稱細林山人,華亭人。嘉靖戊子舉人,官至江西臨江府同知。是書乃所述松江一郡遺聞軼事,以補志乘之闕略者。松江本以吳淞江得名,明初因地多水災,故去水旁以禳之。此書標目,則猶仍其本名也。書中於地理、人物、行誼、藝能、文字、題詠以及詼諧、瑣屑之事,無不備載。其藝文籍用宋孝王《關東風俗傳》例,載陸績《渾天圖》以下凡百馀種,悉其鄉人著作,可為徵文考獻之資。至於元楊維禎之名,或從木或從示,諸書參差不一。樞以歲月求之,謂字本從木。入明后以諸王有諱楨者,始改從示。其言殊臆測無據。又李至剛在永樂時,以善於附會深蒙傾險之識,而樞信《明一統志》之虛詞,反目以德量寬宏,惜《松江舊志》略而不載。亦未免涉回護鄉曲之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