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作者 | 簡介 |
---|---|---|
名香譜 | 葉廷珪 | 香料專著。南宋葉廷珪著。1卷。記蟬蠶香等52種。每種先標名,而后敘其異名、產地、形狀、性能、傳入及合成時期。如“百濯香,孫亮為四姬合四炁香。衣香百濯不落,因名?!庇秩纭霸轮?月支國進,如卵。燒之辟疫百里,九月不散?!庇小墩f郛》、《香艷叢書》、《國學珍本文庫》本。 |
香譜 | 洪芻 | 《香譜》二卷。宋洪芻撰。洪芻,字駒父,南昌 (今江西南昌市)人。生卒年不詳。紹圣元年 (1094)進士,放蕩江湖,不求聞達。靖康年間為諫議大夫,因罪被貶沙門島 (今山東蓬萊縣北海中五十里)而卒。其著作除《香譜》外,還有 《老圃集》?!断阕V》舊本不著撰人名氏,左圭《百川學?!奉}為宋洪芻撰,《宋史·藝文志》著錄,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載有洪駒父所著 《香譜》,晁公武 《讀書志》認為,洪芻《香譜》集古今香法,故 《四庫全書》收錄 《香譜》時,題為宋洪芻撰。是書上卷分為香之品、香之異兩類。香之品,載龍腦香以下四十二品,主要記述各香品的產地、形狀、氣味、入藥可治之病。香之異,載都夷香以下三十八品,主要記述香品的特異之處。如薰枯骨則肌肉皆生的荼蕪香,香傳百里味積九月的月支香,死尸聞之即活的振靈香,可治百病的齊香等等。下卷分香之事、香之法兩類。香之事,主要記載述香以下四十三類與香有關之事。香之法,主要記載蜀王薰御衣等香法二十二種。是書所記較完備,可足資考證?,F存《百川學?!繁?、《唐宋叢書》本、明刊本、《說郛》本、《格致叢書》本、《學津討原》本、《四庫全書》本、《藝圃搜奇》本等。 |
陳氏香譜 | 陳敬 | 《香譜》四卷。宋陳敬撰。陳敬,字子中,河南人,生卒年及事跡均不詳。著有《香譜》一書。是書前有至治壬戌(1332)年熊明來序言一篇。書的主要內容是將沈立、洪芻以下十一家之《香譜》匯成一書。所收內容十分廣博,為仿效《齊民要術》首引經典之例,也一味的引經據典,但所引用有關香的詞句,卻和《香譜》所載之香無大牽涉,關系較大的詞句卻沒有引用,甚至引遠而略近。如卷首引《左傳》“黍稷馨香”,與《香譜》所言關涉不大。又如郁金香,載說文之說,而《周禮》郁人條下鄭康成之注,卻遺漏未引。然而因作者匯十一家之說于一書,使已佚之書,賴以相傳,對于后世參驗考證大有益處?,F存路有鈔本、《四庫全書》本、《適園叢書》 本等。 |
竹譜 | 李衎 |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賓,號息齋道人,薊丘 (今北京豐臺區北)人。官吏部尚書,拜集賢殿大學士。追封薊國公,謚文簡。李衎少時見人畫竹,從旁窺其筆法,“始若可喜,旋覺不類,輒嘆息舍去”。后跟從黃澹游學,見黃澹之父黃華所畫墨竹后,興趣大增;至元初年 (1264)到錢塘,見到黃華之師文湖州的畫幅,便專心師學墨竹畫。后深入東南一帶竹鄉,觀察各種竹的形色情狀,辨析精到,作《畫竹》、《墨竹》兩譜。傳世畫跡有 《四清》、《墨竹》、《雙松》等圖。據鄧文原《履素齋集》注曰:《竹譜》原為二十卷,后二卷并一卷,成今十卷之 《竹譜》?!吨褡V》前有 “竹譜原序”,后分十卷。是書分四門: 畫竹譜、墨竹譜、竹態譜、竹品譜。其中 《竹品譜》又詳分全德品、異形品、異色品、神異品、似是而非竹者、有竹名而非竹者,凡為六品。故卷一為 《竹譜詳錄》及《畫竹譜》,卷二為《墨竹譜》,卷三為《竹態譜》,卷四為《竹品譜》之“全德品”,卷五、卷六為“異形品”之上下,卷七為 “異色品”,卷八為 “神異品”,卷九為“似是而非竹品”,卷十為 “有名而非竹品”。李衎于卷四《竹品譜》中釋全德品為“南北俱有,宜入圖畫者”,異形品為“形狀詭怪者”,異色品為“顏色不同者”,神異品為 “神異非常者”。其中卷各有圖,廣引繁征,頗稱淹雅。書中有 “有說而無圖者”,自序謂 “與常竹同者則不復圖,非闕帙”?!吨褡V》是我國繪畫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論竹、繪竹著作。有 《知不足齋》本七卷、《說郛》本 (不全)、《畫苑》本、《唐宋叢書》本、《八千卷樓》有鈔本、《美術叢書》 本,《四庫全書》本。 |
書指 | 湯臨初 | 二卷。書論。明代湯臨初撰。臨初生平事跡未詳。此書分上下兩卷。上卷分十二則,下卷分十一則。其內容大體是尊崇晉、唐書法,元代推崇趙孟頫一家,認為宋人評書多不可據,對蘇東坡、黃山谷,米芾的評書多有指謫。崇尚書法古樸自然: “書貴質不貴工,貴淡不貴艷,貴自然不貴作意。質非鄙拙之謂也?!薄白钟凶匀恢?筆有自然之勢,順筆之勢則字形成,盡筆之勢則字法妙,不假安排,目前皆具。鐘、張以來惟右軍以超悟得之,故行草楷則種種入神?!薄皩W書而不窮篆隸,則必不知用筆之方;用筆而不師古人,則必不臻神理之致?!睂坦P、運筆、筆意、王右軍筆勢特點,對骨法、肉法、大小字法等都有深刻論述,如論骨法、肉法云: “字本無分骨肉,自《筆陣圖》傳,后世乃屑屑為言。不知骨生于筆,肉成于墨,筆墨不可相離。骨肉何所分別?人多不悟作書之法,乃留意于枯槁生硬以示骨,效丑于濃重臃腫以見肉,二者不可得兼并其一體而失之。不知古人之書輕重得宜,肥瘦合度,則意態流暢,精神飛動,眾妙具焉。何骨何肉之分也?”對趙孟頫、懷素、程邈之書也有精確評論。有明刊本、《六藝之一錄》本。 |
書苑菁華 | 陳思 | 二十卷。書論。宋代陳思撰。是編集古人論書諸作,與其所著《書小史》相輔而行。卷一、二曰法,卷三曰勢、狀、體、旨、卷四曰品,卷五曰評、議、估、卷六曰斷,卷七曰錄,卷八曰譜、名,卷九、十曰賦,卷十一、十二曰論,卷十三曰記,卷十四曰表、啟,卷十五曰箋、判,卷十六曰書、序,卷十七曰歌、詩,卷十八曰銘、贊、敘、傳,卷十九曰訣、意、志,卷二十曰雜著。凡收一百六十余篇。取資宏博,編次稍嫌叢雜;然其搜集諸家緒言,裒錄編排,以資考訂;雖未精密,而功在創始,未可泯沒。傳世主要版本有《四庫全書》本、汪氏振綺堂刊本、《翠瑯玕館叢書》本、《述古叢鈔》本、《藏修堂叢書》本、同文書局石印本、掃葉山房石印本。 |
書小史 | 陳思 | 十卷。宋陳思撰。該書以歷代書家小傳纂次成帙。書前有咸淳丁卯 (1267)天臺謝愈修序,稱陳思“趣向之雅,編類之勤,可謂不茍于用心”。書中所載,自伏犧迄于五代。凡紀一卷,載帝王五十一人,起于太昊伏犧,迄于宋順宗。人物傳共九卷,其首為皇后、皇妃十人,諸女十三人,諸王二十七人,次則以夏商周三代、秦、漢為卷三,收四十一人。以魏、吳、蜀、晉(多為西晉)為卷四,收五十九人。以晉(多東晉)成卷五,收六十人。晉、宋、齊為卷六,收七十九人。梁、陳為卷七,收五十人。后魏、北齊、后周、隋為卷八,收六十八人。唐為卷九十,收一百二十人,其后亦包括五代及宋人。自卷三至卷九凡收四百七十人左右,而其正文前“提要”則言及自蒼頡至郭忠恕凡四百三十人,與正文不符。是編中間義例亦有未善之處,如閨秀一門,自宜依史例安排在書末,而陳思卻將其列于后妃與諸王之間。又如北齊彭城王浟,本無能書之名,惟史載其八歲時書跡未工,為博士韓毅所戲,陳思因此便將之采入書中,顯得泛濫,還不及《書苑菁華》詳密。只是作者陳氏排比薈粹,用力辛勤。況自唐張彥遠之《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后,品錄畫家者多,品錄書家者少。陳思“訂證名帖,飽窺異書”(《書小史原序》),編匯斯篇,頗可為考古者檢閱之輔助,故該書在我國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有宋刊本四卷、汲古閣鈔補前六卷、《八千卷樓》有影宋鈔本、又紅印刊本、《武林往哲遺著》本?!端膸烊珪繁?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
裝潢志 | 周嘉胄 | 中國書畫裝裱技藝論著,一卷。明萬歷間周嘉胄著。提出“裝潢者,書畫之司命也”的觀點,認為“古跡重裝,如病延醫”,必須有高明的醫生,保存古代書畫,不可不究裝潢。作為一種工藝,需要主人對于裝潢的“精富”,“參究料用盡善,一一從心,乃得相成合美”。指出“凡重裝盡善,如超劫還丹,機緣湊合,豈不有神助耶?而賓主定當預為酌定裝式,彼此意愜,然后從事,則兩獲令終之美”。并就“審視氣色”、洗、揭、補、襯邊、小托、全、式、鑲攢、覆、上壁、下壁、安軸、上桿、上貼、貼簽、囊、染古絹托紙、治畫粉變黑、忌、手卷、冊葉、碑帖、墨紙、硬殼、又方,治糊、用料、氣候以及環境等問題作了簡要論述?!睹佬g叢書》、《畫論叢刊》據《昭代叢書》本收錄。 |
章安雜說 | 趙之謙 | 《章安雜說》,據自記,始撰于清咸豐末年(1861),時作者 33 歲,“自客章安,得識江弢叔(湜)于永嘉。上下論議,互有棄取。簡札既多,筆墨遂費,因隨所得錄之”。 |
永字八法 | 佚名 | 以“永”字八筆為例來講述楷書用筆的方法。其來源一說為晉代王羲之,一說為隋代智永,一說為唐代張旭。以“永”字八筆為例,對正楷點畫用筆的方法?!坝馈弊职斯P依序為:側、勒、努、趯、策、掠、啄、磔,相當于今稱的點、橫、豎、鉤、挑、撇、短撇、捺。它囊括了漢字的基本筆畫,許多書家都曾專攻“永”字,以練用筆的基本功。永字八法認為:“側”(點)畫宜取側鋒落筆,運筆要快,筆力要足,如高山落石墜地,略頓足勢即收鋒;“勒”(橫)畫取勢左低右稍高,須逆鋒落紙,運筆緩去急回,如橫韁勒馬,含蓄有力;“努”(豎)畫為字的軀干,須逆鋒向上落筆,滿力下行,不宜過直,直中見曲,方更顯筆勢挺勁;“”(鉤)取蹲轉躍起之意,是其他筆畫的附屬筆畫,須駐鋒提筆,急速趯起,使力量聚集于筆尖;“策”(挑)喻揚鞭策馬之勢,發筆有力,運筆峻快矯健,逆鋒向左下落紙,收筆時不回鋒,向右上方挑出;“掠”(撇)取飛燕掠檐而下之意,出鋒要爽利稍肥,力送盡處,勢長而力均;“啄”(短撇),如鳥啄食,用力發筆,落筆左出,峭峻利落;“磔(捺)取刀切之意,逆鋒輕落筆,折鋒鋪毫緩行,邊行邊按,至出腳處稍住筆,轉微帶仰勢,提筆送出捺腳。永字八法是很有代表性的點畫書寫技法,按此法寫出的筆畫挺勁端正,構成的字有筋有骨,規矩分明。人們普遍賞識,書家也十分重視。但運用此法講究靈活,從字的整體出發,確定用筆方法。 |
溪山琴況 | 徐上瀛 |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著作。明清之際徐上瀛著。在歷代琴論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審美經驗,仿照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創造了琴況二十四論。繼承儒家傳統聲樂美學思想,通過對琴聲、琴樂的審美鑒賞,提出了“和”、“靜”、“清”、“遠”、“古”、“?!?、“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重”、“輕”、“遲”、“速”等二十四種審美范疇和審美概念。涉及審美想象、審美風格、審美意境、審美準則、審美理想等問題。糅合儒道,提出以“和”為審美標準:“稽古之圣,心通造化,德協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闭J為琴曲演奏的最高境界,是“以性情中和相遇”,使技藝上達到“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推崇古雅、恬淡、清靜、超逸、美麗的審美風格,反對媚俗委靡。認為理想的演奏,就是“深淵在中,清光發外”,“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此外,對于遲速、輕重、宏細、奇正、虛實、清濁等審美范疇的關系,也提出頗多精辟之見。為傳統古琴演奏美學思想的總結。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刊行,附于《大還閣琴譜)。后《昭代叢書》、《琴曲集成》均收入。 |
真跡日錄 | 張丑 | 書畫著錄著作。明代張丑編撰。五卷。主要版本有乾隆二十八年池北草堂刻本、《知不足齋》刻本、《四庫全書》本、《述古叢鈔》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藝術叢書》本、《中國書畫全書》本等。本書為《清河書畫舫》續著,對于所見歷代書畫賞鑒的匯錄。由于采取隨見隨記方法著錄,所以沒有按書畫作者時代順序排列,基本上是以各家所藏為序。著錄書畫名跡的作者名稱、款識題跋,間有品評賞鑒之語。與《清河書畫舫》相比,有所簡略。其中與《清河書畫舫》重復著錄的書畫,有數十件,乾隆年間《知不足齋》本刊刻時皆刪去,而存其目。對于字句有詳略異同者,則兩本并載。本書匯錄的題跋和作者的評鑒足資研究者參考。對于了解古代書畫名跡在當時收藏流傳情況及鑒定考證也有一定意義。 |
貞觀公私畫史 | 裴孝源 | 一名《公私畫錄》。中國唐代裴孝源(初唐人)編。中國畫著錄書,一卷。前有貞觀十三年(639)自序,謂漢王李元昌(高祖李淵第七子)命其記錄魏晉以來宮廷、佛寺及私家所存藏前人畫跡?,F存本書計錄陸探微等54位畫家作品281卷,無名氏畫11卷,實總計292卷(《序》稱298卷,正文中又稱293卷),及有壁畫的寺院47所。卷軸多為隋代官本,故應為隋室舊藏至唐貞觀初年尚存的作品;所記壁畫,亦迄于隋代。所錄作品,前列圖名或寺名,后注作者姓名、作品來源、及記載南朝梁官庫藏畫的《梁太清目》中有無記錄等,對考察研究貞觀之前古畫名目及收藏流傳等,至堪寶貴。本書為現存的最早一部中國畫著錄書,被譽為“鑒藏家之祖本”(《四庫全書提要》)、“著錄名畫之祖”(《書畫書錄解題》)。 |
趙氏鐵網珊瑚 | 趙琦美 | 書畫著錄著作。又名《鐵網珊瑚》。明代趙琦美集撰。十六卷。成書于萬歷二十八年(1600)。主要版本有萬歷刻本、雍正六年(1728)年希堯刊本、《四庫全書》本、雍正欣賞齋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藝術叢書》本、《中國書畫全書》本。明清流傳的刻本及抄本,或未署作者名,或題明代朱存理編撰,《四庫全書》始作趙琦美。卷末趙琦美自序稱:是書乃根據萬歷間家鄉秦四麟所藏的舊本并參校焦竑家藏本匯集而成。此前的版本只有《書品》和《畫品》各四卷,在互校的基礎上,匯集了自己所見的書畫名跡題跋,增為《書品》十卷、《畫品》六卷,刊刻行世。由此可見,現行本是經過幾家集錄和增補而成。書中著錄古今書畫名跡,按書畫分類,以時代為序,包括碑帖、法書及繪畫名跡,繪畫自唐代閻立本《洪崖仙圖》至明初王履《華山圖》。所錄作品,詳盡記錄款識和題跋文字,時有作品考鑒及收藏處所記錄。是書搜集繁富,涉及詩、詞、銘、贊、記、序文體,文字內容著錄極為完備。所錄王履《華山圖》冊序記題跋十二篇,題詩多達一百五十首,此圖流傳至今,沒有任何著錄超過于此。又如著錄趙孟頫《水村圖》,記元明四十余家詩文題跋。這些內容,不但保留了許多珍貴的畫史、畫論資料,也足以補益宋、元、明詩文總集與別集。 |
書史會要 | 陶宗儀 | 九卷。附補遺一卷。明陶宗儀撰。此書載歷代能書之人,上起三皇,下至元代。各卷所記如下:卷一,三皇至秦。卷二,漢與三國。卷三,晉。卷四,宋、齊、梁、陳、北齊、隋。卷五,唐與五代。卷六,宋。卷七,元。卷八,遼、金、外域。卷九,書法 (書法理論)??傊?此書幾乎將三皇時期至元代的各朝代能書之人包攬無余,總計四百五十人,堪稱我國古代的一部書人大全。其記人體例是先記該人主要生平及其性情特點,然后記其書法風格,擅寫書體等等。所記或詳或略,多則洋洋數百言,少則只言片語,也有只錄其姓名而不知其事者。此書記能書人及書體等多有精當的考證。如“倉頡”條中論蝌蚪文:“書文象蝦蟆子形,故曰科斗。今人不識,乃巧畫形狀,失本意矣。上古無筆墨,以竹梃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形耳?!贝藭粌H有漢字書史,又于卷八設“外域”部分,記天竺、日本及我國少數民族如西夏、大理、回回等書史,特別是還列舉不少天竺古字母的寫法。此書后又有陶氏補遺一卷,摭采至為繁富。其體例仍從三皇始,補歷代遺漏書人。此書版本有明朱統鉷重刊《書史會要》合刻本,此本將其父朱謀垔撰《書史會要續編》(參見該條)續陶氏之書,并題為卷十,移其次于陶氏補遺之前。其它版本有元刊巾箱本、明洪武九年(1376)刊本、明崇禎八年刊無續本、明抄本、八千卷樓有抄本、清抄本、《百川學?!繁?無卷數。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全書》本、上海書店1984年據明洪武本影印本。 |
佩文齋書畫譜 | 孫岳頒 | 一百卷。清代孫岳頒、宋駿業、王原祁、吳暻、王銓等奉敕編纂。岳頒,字云韶,號樹峰,江蘇吳縣人??滴跞墒M士,官至禮部侍郎。是書為康熙敕撰,康熙書齋“佩文”,因以書名。凡經史子集、稗官野乘、山經地志、釋典道藏,靡不搜舉。上自倉頡史皇,下暨近代皆予收錄。書畫同譜,補古之集錄者,洵稱鉅觀。令書斷、畫斷、書史、畫史等書皆各自成編,分門列目,凡所征引,皆列出處,便于稽考,為歷代書畫譜集大成之作。書首“御制佩文齋書畫譜序”曰:“朕萬幾燕閑,披覽典冊,間臨書家名跡,每觀前代紀錄書畫,諸書種類錯互,漫無統紀,遂即佩文齋所有者編葺之。使各以類相從,為一百卷。凡書畫之源流,古今工于此者之姓氏,以至聞人之題跋,歷代之鑒藏,悉備考而慎其擇,亦可謂詳且盡矣?!笔蔷幱嘘P書學部分中,論書十卷,計書體、書法各兩卷,書學、書品各三卷,歷代帝王書二卷,書家傳(五帝時至三國)三十三卷,歷代無名氏書六卷(金二卷,石四卷),御制書畫跋、歷代帝王書跋各一卷,歷代名人書跋十一卷,書辨證兩卷,歷代鑒藏書類四卷。是書系從一千八百四十四種有關典籍中采輯資料而成。每條下各注所出,使一字一句必有所征,而前后條貫,無所重復,亦無所牴牾。裒合眾說,各列姓名,而融貫剪裁,如出一手。體例完善,引據詳賅,義例精密,分類科學,為自有書畫譜以來最完備之作。盡管出于奉命編纂,可滿足統治者個人嗜好,然收集資料豐富,足資后世書畫研究者參考。有康熙戊子內府刊本、靜永堂刊本、《四庫全書》本、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光緒五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近年中國書店影印本。 |
書法正傳 | 馮武 | 十卷。書論。清代馮武撰。武,字竇伯,別號簡緣,江蘇常熟人。其父知十,從父班,號鈍吟。班以書法名當世,武受其學,善書。前四卷選輯元明人論著,以確立執筆、用筆、用墨、結體的規范。其序為:陳繹曾《翰林要訣》、周伯琦所傳《書法三昧》、李溥光《永字八法》、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第五、第六、第七卷為纂言上、纂言中、纂言下,纂錄魏晉唐宋元明諸大家的論書精華,率皆技法名篇。第八卷為書家小傳。第九卷為名跡流傳。第十卷附從父馮班之《鈍吟書要》。全書所輯,體現了“用筆”、“結體”、“多見佳帖”的原則,不錄浮詞空論,實為“求其明白,簡易,深切無隱”。對文中有未顯語處,易使學者猜臆之而不當。經其注解或加按語,明晰原意,疑問則可冰釋。對晉唐以來歷代書學名家及其他專著中散見的有關楷書的論述,盡量輯錄,資料搜求之多,足資參考。書成于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近人余紹宋以為武之所輯,不錄空泛之詞,兼出其心得以相印證,足供學者參習。是一部比較完備的楷書技法理論集刊。此書有康熙年問世豸堂本、乾隆年間楊岱重刊本、道光年間文淵堂將此書與吳繩年《端溪硯志》合刊為《書法端溪》本、同治年間嘉興大魁堂本、日本松山堂本、掃葉山房石印本、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世界局局本,近年有北京中國書店將此書與《圖繪寶鑒》合刊影印本、臺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本等。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年《中國書學叢書》崔爾平點校重排本。 |
書法三昧 | 佚名 | 一卷。書論。元代佚名。此書卷前有明人胡翰序,序中說:此書元時見于都下館閣名臣家,以此定為元人所作。書中前部是書法三昧歌,四言二十二名,后部是書法八則,有下筆、布置、運筆、學綱目、大結構、結構徑庭,發筆先后、名人字體。所論簡練明確,無愧三昧之意。頗便初學。元時曾為鮮于樞、趙孟頫等人所寶愛,后歸周伯琦攜至吳中,世人始知有此一書,伯琦死后書才傳出。卷后附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跋,蓋亦胡翰所記。有《格致叢書》本、《六藝之一錄》本、《書法正傳》本、《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本。 |
書法綸貫 | 宋嗇 | 一卷。書論。明代宋嗇撰。此書分十二個標題為澄神、執筆、用腕、正鋒、臨摹、結構、方圓、疏密、遲速、純熟、氣韻、統論。卷前自序說:學書必先使精神清靜、精神平靜才可以講究執筆與用腕及指法,然后論正鋒、藏鋒;學書之始必先臨摹,然后學結構。結構佳,然后論遲速、純熟,純熟之后,氣韻自生。由此可見作者分題編次的意圖。然后所論皆摘采王右軍、蔡邕、張懷瓘、孫過庭、姜堯章、趙宦光、董其昌、黃山谷、潘之淙等名家論書之語。雖無獨見,但如此匯集名家之言對學書者尚有指導意義。有《六藝之一錄》本。 |
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 | 鄒韜奮 | 鄒韜奮著。1940年最初由生活書店出版。共選收韜奮在生活書店內刊《店務通訊》上發表的“每周談話”42則,均是偏重于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本書兼具人文精神與思想智慧,是一部出自大家之手的厚積薄發之作。自民國時期出版以來,在眾多讀書人中產生過廣泛影響。本書通過對書店管理過程的敘述反映了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的關系及重要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
頤園論畫 | 松年 | 畫學論著。清松年著。一卷。其內容為論用筆用墨、用水用色、山水、工筆與寫意、人物、花卉、師法臨摹、品評賞鑒與雜論,書后附詩。強調以造化為師,認為“凡天地間奇峰幽壑,老樹長林,一一皆從一心獨運。雖千幅百尺,生趣滔滔。文章之境如此,而畫境亦如此也?!睍坝凶髡吖饩w二十三年(1897年)原序?!吨袊嬚擃惥帯芬杂釀θA于1925年從友人關松坪處借得原本付梓石印收錄,《畫論叢刊》據俞氏本收錄。書后均有俞劍華于1925年所作跋。1984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關和璋注評《頤園論畫》,書前有潘絜茲所作序言。 |
續畫品 | 姚最 | 一卷。又稱 《后畫品錄》、《續畫品錄》。南朝陳姚最撰,其生平不詳。姚最值社會動蕩之際,由梁入陳。姚最對謝赫之《古畫品錄》所分品第不滿,尤其對顧愷之被列為第三品、居陸探微之下,頗感不平,而認為顧氏繪畫古今無雙,故繼《古畫品錄》而作 《續畫品》?!独m畫品》只敘年代,不分品第,以梁元帝始,于解倩終,共錄二十人。其中論斷既有一人一論,亦有二人、甚至三人一論,如嵇寶均與聶松二人一論,釋僧珍和釋僧覺二人一論,釋迦佛陀、吉底懼及摩羅菩提為三人一論,共存十六則論斷。有人名下附有標注,如第一條“湘東殿下”下注曰:“梁元帝初封湘東王,嘗畫芙蓉圖、醮鼎圖?!彼七@類注釋尚屬姚氏之本文。而如 “張僧繇”條下之“五代梁時吳興人”則絕非姚氏所注,為后人傳抄時增益。姚最對二十位畫家之論評多則五六行,少則三四句,氣體雅雋,駢詞儷句,辭采秀麗,但其內容單薄,不成系統,故被張彥遠之 《歷代名畫記》譏為淺薄漏略,亦是實詞?!独m畫品》 有明刊本、《畫苑》本、《津逮秘書》本、《說郛》本、《硯北偶鈔》本、《百川學?!?本、《美術叢書》 本、《叢書集成初編》 本、《四庫全書》 本。 |
寫像秘訣 | 王繹 | 中國畫論著。元代王繹撰。不分卷。主要版本有《南村輟耕錄》輯本、《佩文齋書畫譜》本、《畫論叢刊》本、《中國畫論類編》本、《中國書畫全書》本。全篇共分:寫像秘訣、彩繪法、寫真古訣、收放用九宮格法四個部分。作者主張肖像畫家在表現對象時“叫嘯談話之間,本真性情發見,我則靜而求之。默識于心,閉目如在目前,放筆如在筆底”。然后再按步驟一一下筆,傳寫出對象的“真性情”。這是對中國古代“傳神說”和“寫心說”的繼承和發展。在“彩繪法”中就各種膚色如何施色,傳授了詳盡的技法?!皩懴窆旁E”對“八格”,即人面部形狀八種式樣:田、由、國、用、甲、目、風、申八字和“三庭五配”的人像特征比例均作了科學的發微?!秾懴衩卦E》標志著中國人物肖像畫技法理論趨于成熟,也是中國傳統肖像畫法存世最早的理論著作。 |
小山畫譜 | 鄒一桂 | 二卷 清鄒一桂撰。鄒一桂字小山,一字無褒。號讓鄉。無錫(今江蘇無錫市) 人。雍正五年 (1727)進士,官至禮部侍郎。鄒一桂善工筆花卉,此書即其論花卉畫法。上卷首列“八法”、“四知”。八法是:一曰 “章法”,二曰“筆法”,三曰 “墨法”,四曰 “設色法”,五曰 “點染法”,六曰“烘暈法”,七曰“樹石法”,八曰“苔襯法”。都是選取前人之微論。四知是:一曰“知天”,二曰“知地”,三曰“知人”,四曰“知物”。此則是前人所不曾論及,為鄒一桂之獨見。八法四知之后是講各種花的畫法,共一百一十五種,花葉形色俱道。接下為取用顏色,共十一條,各詳敘其煉制之法。下卷首摘古人畫說,間或參以己意,共四十三條。后附膠礬、紙絹、畫碟、畫筆、用水諸法。最后是洋菊譜。原來,鄒一桂曾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閏九月承詔畫內廷洋菊三十六種,并蒙皇上賜題,于是恭記花之名品、形狀,撰為此譜,以志其榮遇。當時此畫譜已刊成,便附于此書之末。鄒一桂是惲氏之婿,得惲壽平(當時“清六家”之一)的真傳。此書雖只兩卷,但實是畫家自己現身說法之語。此書主要版本有:路有抄本、《昭代叢書》本、《澤古齋叢抄》本、《續粵雅堂叢書》本、《翠瑯玕館叢書》本、《美術叢書》本。 |
溪山臥游錄 | 盛大士 | 畫論。清代盛大士。四卷。約1820年。一、二卷多論畫法或抄錄前人畫論;三、四卷記載其同時代畫家和友人的交游及題贈諸事。提出士夫畫與畫工畫的區別。 指出畫有“三到”:“理、氣、趣”。認為“非是三者,不能人精妙神逸之品”。提出繪畫的“七忌”。強調畫家主觀情思抒發和寄托, 如畫“旅雁孤飛, 喻獨客之飄零無定也。閑鷗戲水,喻隱者之徜徉肆志也。松樹不見根,喻君子之在野也。雜樹崢嶸,喻小人之昵比也。江岸積雨,而征帆不歸,刺小人之追逐名利也”。反對畫家“沈溺于利欲名場”,作畫“初下筆時,胸中先有成算,某幅贈其達官,必不虛發;某幅贈某富翁,必得厚惠。是其卑鄙陋劣之見, 己不可向邇,無論其必不工也, 即工亦不過書畫之蠢耳”。暫缺三四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