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作者 | 簡介 |
---|---|---|
羽扇譜 | 張燕昌 | 一卷,清張燕昌撰。扇之繇來見于《周禮巾車》“重翟”注:“重翟,重翟雉之羽也?!贝薇豆沤褡ⅰ分^殷高宗有雉雊之征,服章多用翟,羽扇亦始于殷宗,然于經典未聞焉。周時亦僅在儀衛,至三國諸葛忠武捉白羽扇指揮三軍,晉顧榮攻陳敏麾以羽扇,于是羽扇通上下用矣。傅玄云:“搖鳶鳥翼者,吳楚也?!憋疲骸皥铁Q翼,楚之士也?!?/p> |
羅氏字輩 | 佚名 | 羅氏字輩就是羅姓人家的世系族譜,羅氏是中國流傳久遠的姓氏,家譜的修訂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觀念與目的,以加強家族團結,鞏固家族制度。羅氏族譜最早者,可能為修于宋代開寶年間的"豫章羅氏" (俗稱"柏林羅氏")族譜。 |
續北山酒經 | 佚名 | 宋李保撰。保生平事跡不詳,其《讀朱翼中〈北山酒經〉》詩末署“朝奉郎行開封府刑曹掾”,小序稱與朱“同僚”。此書即為續朱書而作,共記制曲釀酒46種。然今存《說郛》本有目無文。 |
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 | 佚名 | 原書手抄本,篇末署“同治五年丙寅歲季冬月朔五日,程記錄”;再抄者署“中華民國四年十一月正明”。書中“依樣調鼎”是家常菜譜,主要部分“筵款豐饈”是筵席菜譜。共收菜點二千五百種,其中有作法的九百零五種。通過這本書大致可以看到晚清川菜鼎盛時期的款式全貌和烹調水平。當時川菜兼及并蓄南、北、下江烹飪之長,因此,它也是研究晚清中國烹飪的重要史料。 |
笑府 | 馮夢龍 | 明代文言諧謔小說。十三卷。題墨憨齋主人馮夢龍纂集?!缎Ω匪栈旧隙际强尚Φ墓适?,尤其集中收錄民間笑話。共搜集了五百九十五條笑話,按內容分為十三部,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每部一卷,每一部的開篇都有小序,一部分笑話的篇后有批語或附錄。 |
窯器說 | 程哲 | 清代研究古代瓷器的專著。程哲撰。1卷。對歷代名窯所出之瓷器進行了論述,是研究中國古代瓷器的重要資料。 |
稽瑞 | 佚名 | 《稽瑞》一書為唐代劉庚輯著的一本歷數各個朝代有名的天降祥瑞的記載。文章多是引用一些古籍如《史記》、《山海經》、《漢書》、《瑞應圖》等書中所載的各種祥瑞現象。清道光季錫疇重刊《稽瑞》序曰:子思子曰:“國家將興,必有禎祥?!钡澫橹乱娪谏鲜勒卟灰?。自后世狐鳴篝火之術興,圖讖緯書往往偽托,是以圣君賢相戒在下不許言瑞??梢?,自古以來大多所謂的祥瑞現象,都是為古代帝王登基上位制作的種種包裝宣傳而已。 |
石林燕語辨 | 汪應辰 | 葉夢得《石林燕語》所記多為北宋以來的典章制度和人物軼事,此書“纂述舊聞,皆有關當時掌故,于官制、科目,言之尤詳,頗足以補史傳之闕,與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徐度《卻掃編》可相表里”。惜該書成于動亂之時,由于圖籍散失、資料匱乏等多方面原因,其中”或有記憶失真、考據未詳之處”。葉氏自己也云”其言先后本無倫次,不復更整齊”,故書中存有若干訛謬之處?!妒盅嗾Z》書成之后,汪應辰就曾針對此書之訛誤展開考辨,得辨文二百零二條,成《石林燕語辨》一書。汪應辰《石林燕語辨》書成之后,曾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被俞鼎孫、俞經輯于《儒學警悟》叢書中,一同收入的還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卷、宋馬永卿《懶真子錄》五卷、宋程大昌《考古編》十卷、宋陳善《捫虱新話》八卷、宋俞成《瑩雪叢說》二卷,計四十一卷。嘉泰二年(1202),俞聞中將《儒學警悟》刊刻成書。此為該書最早刻本。據明嘉靖王良棟抄本,二俞在編《儒學警悟》一書時,所收《石林燕語辨》是將汪應辰之辨文附在葉夢得《石林燕語》本文之后。惜《儒學警悟》一書歷來流傳甚稀,“世所罕見?!蔷帯洞蟮洹窌r即未見此書”。其中《石林燕語辨》亦是如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應辰之書,陳振孫已稱未見,蓋宋末傳本即稀?!币虼俗运我詠?,元、明兩代不見刊刻,世人少見《石林燕語辨》一書。明嘉靖年間吉庵王良棟曾抄錄《儒學警悟》一書,但外人也絕少知之。至清朝四庫館臣纂修《四庫全書》時仍未見《石林燕語辨》一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應辰之書,……僅《儒學警悟》間引數條,與紹奕《考異》同散見《永樂大典》中,然寥寥無幾,難以成編。惟紹奕之書尚可裒集,謹搜采考校,各附夢得書本條之下?!彼膸祓^臣由于未見《石林燕語辨》及《儒學警悟》,故輕易結論云”《儒學警悟》間引數條,……然寥寥無幾,難以成編”。同時,四庫館臣又將此書與《石林燕語考異》一書進行比較,認為“惟紹奕之書尚可裒集”,并”謹搜采考校,各附夢得書本條之下”。由此可見,至清朝乾隆年間,《石林燕語辨》一書亦流傳甚稀。 |
石刻鋪敘 | 曾宏父 | 宋曾宏父撰。宏父字幼卿,自稱鳳墅逸客,廬陵人。是書雖遠引石經及秘閣諸本,而自述其所集鳳墅帖特詳。凡所徵摭,皆有典則,而藏書家見者頗希。國朝初年,朱彝尊得射瀆抄本,自為之跋。有珊瑚木難之喻。此本末有此跋及彝尊名字二印,蓋猶其手跡。然跋中謂宏父名惇,以字行,則未免舛誤??妓斡袃稍旮?,其一名惇,字宏父,為曾布之孫,曾紆之子。后人避寧宗諱,多以字行,遂與此宏父混而為一。實則與作此書者各一人也。跋又謂陳思寶刻《叢編》,其援據頗廣,顧不及此??鉴P墅帖刻於嘉熙、淳祐間?!朵仈ⅰ分T石刻,斷手於戊申仲春,亦在淳祐八年。若《叢編》則成於紹定辛卯,實理宗即位之七年,相距凡十七八年,何由預見曾刻?彝尊亦偶誤記也。近厲鶚等刻《南宋雜事詩》,直題此書為曾惇撰,是承彝尊之訛矣。 |
千金譜 | 佚名 | 全稱《居家必備千金譜》,為曾流傳于閩南、臺灣的閩南語蒙學書籍。連雅堂在《雅言》說:“貧家子弟無力讀書,為人學徒,以數錢買《千金譜》一本,就店中長輩而讀之,可識千余字。是書為泉人士所撰,中有方言,又列貨物之名,為將來記帳之用。若聰穎者可再讀他書及簡明尺牘并學珠算,不三四年可以略通文法,而書算皆能矣?!?984年。吳登神在《南瀛文獻》第29期上發表〈千金譜考釋〉,對全篇每字句都加以標音及注釋。 |
琴箋 | 崔遵度 | 琴學專著。北宋崔遵度撰。1卷。遵度字堅白。祖籍江陵(今屬湖北),后徙居淄州淄川(今山東淄博南)。太平興國進士,官至吏部郎中。通經學,喜讀《周易》。尤善鼓琴,深得其趣,“嘗謂頤天地之和,莫先于樂;究樂之趣,莫近于琴?!彼熳藭砸娖湟?。是著為朱長文《琴史》收錄。所論著重闡述琴面上十三個徽位的結構原理。對十二月附會十二律的說法加以否定,指出這是“數之自然”。然其皆據《周易》之理以立論,認為:“數本于一而成于三,因而重之,故《易》之畫而成卦?!鼻僦硪蚕嗤?“一也道之所生也,在數為一,在律為黃鐘,在音為宮,在木為根,在四體為心,眾徽由之而生?!薄兑住坟缘南髷荡砹恕疤斓刂摹?琴理也由之而生,“是則萬物本于天地,天地本于太極,太極之外,以至于無物。圣人本于道,道本于自然,自然之外以主于無為。樂本于琴,琴本于中徽,中徽之外以至于無聲。是知作《易》者考天地之象也,作琴者考天地之聲也?!贝朔N以樂理比附《周易》的說法并無科學依據,然代表了宋初的一種音樂理論,故可供研究者參考。 |
玉臺書史 | 厲鶚 | 書法史傳,一卷。清 代書學家厲鶚撰。厲鶚 (1692~1752),字太 鴻,號樊榭。浙江錢塘 (今屬杭州)??滴跖e 人。嗜書,工詩。此書專輯歷代婦女中工書 者為一編,各具一傳,并附書跡、題跋,各 注出處,征引有據。分宮闈、女仙、名媛、 姬侍、名妓、靈異、雜錄七門。宮闈收49 人,女仙收7人,附尼1人,名媛收104人, 姬侍收12人,名妓收33人,靈異收2人, 雜錄3人,共211人。前后無序跋,亦不分 卷,因此余紹宋 《書畫書錄解題》 疑為未定 稿或某長編之一部分。有 《昭代叢書》 本、 《賜硯堂叢書》本、《述古叢鈔》 本、《說庫》 本、《藏修堂叢書》 本等。 |
玉臺畫史 | 湯漱玉 | 中國畫史著作。清代湯漱玉著。重要版本有《振綺堂遺書》本、《翠瑯玕館叢書》本、《美術叢書》本、《畫史叢書》本。本書正編五卷,別錄一卷。該書成編于道光四年(1824)。仿厲鶚《玉臺書史》體例,選歷代能畫婦女輯錄成編。起于虞代舜妹嫘,到清代豐質止。全書分宮掖、名媛、姬侍、名妓四門。其中卷一為宮掖,自虞至明,二十人,末附一人為盧昭容,實為靈異事,卷二為名媛(上),自晉至元;卷三為名媛(下),自明至清;以上兩卷,共一百二十五人。卷四為姬侍,所記為宋、明、清三代人,共十六人。卷五為名妓,所記為唐、宋、明、清四代人,共四十人。其征引書近百種。書后附《別錄》一卷,汪遠孫閱其妻著錄后,感未詳盡,為之補述,凡十五則,有宋柔剛、金士珊等十七人。其所著錄都為清代名媛,大多為其交游者之妻或妹或女,或者據人見告,或者錄自畫跋。 |
火龍神器陣法 | 焦玉 | 中國明代焦玉(生卒年不詳)著。明代關于火藥、火器技術的專著。1350年左右,各種火器已在戰爭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制作工藝水平極低。焦玉鑒于此,收集整理了各種制藥配方,研究了各種火器的使用原則,撰寫成書,于永樂十年(1412)發表。作者當時曾按書中制法制造了40余條火龍槍,促成了明朝軍隊在戰爭中的獲勝,因而朝廷封他為大元帥,授東寧伯爵位。該書詳細記述了火藥配制、火器種類、性能及使用方法。按照作者的介紹,明代以后的火藥成份由復雜到簡單,配制更趨合理,提高了速燃性,增大了威力?;鹌饕渤霈F了世界上少有的引信發火槍、火藥發射槍、水雷、旋轉發射炮等先進火器。在使用方法上,形成了火器、兵力、陣法三者緊密結合,與氣象、地形相適應的戰術,充分發揮了火器的攻擊能力。該書反映了明清軍事技術的發展概況,發展了宋代火藥制作和使用的理論,為中國和世界的火器戰術運用開拓了路子,對后來火器制造業的發展以及各種火器技術書籍的出版,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F存有明刻本《火龍神書》,清抄本《火龍神器陣法》。 |
中國文化的命運 | 梁漱溟 | 梁漱溟著。全書通過三個輯子,各有側重的向人們闡釋了“中國文化之精神”、“社會演進上中西殊途”、“發揮中國的長處以吸引外國的長處”等三部分,探討學術特性、國人品格、文化通病與奇跡、道德與宗教、民族精神、人權自由、社會構造與制度、人生態度等等精彩內容。本書是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整理編輯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開出版的遺稿,時隔七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現給讀者,內容主要是議論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響,并用中西比較的視角,觀察兩種文化的根本不同,幾十年前的見解遠超過今人的庸論。本書可為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提供一個最有價值的讀本。梁先生在幾十年前對中國和中國文化諸多問題的思考,可啟發我們去積極思索:在未來30年,中國文化到底將走向何方。 |
文字論 | 張懷瓘 | 一卷。書論。唐代張懷瓘撰。為作者《書斷》寫成后,與寅吏部侍郎蘇晉、兵部員外王翰二人,欲作《書斷》后序,相與討論的記錄。首論“文”、“字”、“書”三者的特點及其功用;次論書之鑒賞;又次為自評,謂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獨步于數百年間;終乃懷瓘作書賦成,遇褚思光、萬希莊、包融等共讀書賦,相與激賞之情狀。其價值在于: (1) 提出“深識書者,惟觀神彩,不見字形”,這在書法美學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是作者論書的綱領,所謂“從心者為上,從眼者為下”; “先其天性,后其習學”;“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猛獸鷙鳥,神彩各異,書道法此”等說法以及書論中的“寫意說”、“神、妙、能”的品評說等均是這一綱領的邏輯展開。另一方面,它是前代神采論的提升。從王僧虔“色彩”“形質”相兼到虞世南的“假筆轉心,妙在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妙之間,神應思徹”再到“惟觀神彩,不見字形”,其傳承遞升之跡昭然可見。它不僅蘊含著書藝本質乃是同形向神的升進,而且也預示著一個古典書風轉向寫意書風的時代的來臨。(2) 謂“仆今所制,不師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這和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有相通之處,它表明在當時傳統派的書法理論中,雖尚有屬守以二王為典范的觀念,但同時也出現了主張不師古人之法,要創造性地表現自我,和造化融為一體的傾向。這種觀念對后世書論、山水畫理論頗有影響。(3) 提出“書之深意”,也是書學史上第一次從藝術表現形式方面把書法和其他藝術進行區分的重要嘗試。文載《法書要錄》、《書苑菁華》本、《美術叢書》本、《歷代書法論文選》本。 |
隨園隨筆 | 袁枚 | 筆記,二十八卷,清袁枚撰,讀書筆記的考據,卷一 諸經類 卷二 諸史類上 卷三 諸史類中 卷四 諸史類下 卷五 金石類 卷六 天時地志類 卷七 官職類上 卷八 官職類中 卷九 官職類下 卷十 科第類 卷十一 各解類 卷十二 典禮類上 卷十三 典禮類中 卷十四 典禮類下 卷十五 政條類 卷十六 稱謂類 卷十七 辨訛類上 卷十八 辨訛類下 卷十九 存疑類等等。 |
農政全書[標點本] | 徐光啟 | 是我國明代的一部重要農書,作者徐光啟。全書共60卷,約70萬字,是經過陳子龍修改加工過的。主要版本有平露堂本、《四庫全書》本、萬有文庫本等。此書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等12個門類,每個門類又分若干子目,全書內容包括了農學的各個方面?!掇r本》三卷,包括《經史典故》、《諸家雜論》和馮應京的《國朝重農考》一文。作者征引諸子百家的言論,闡述農業是立國之本的道理。并借明朝歷代皇帝的農業政策和措施,告誡當政的皇帝和官吏要進一步重視農業?!短镏啤?卷,考查了井田制和歷代田制的狀況?!掇r事》6卷,敘述了農田的開墾、經營管理和農時等問題?!端肪啪?重點闡述了水利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他把水利看作是農業生產的命脈,并提出了興修水利的具體辦法和措施,突出反映了徐光啟重視水利的思想?!掇r器》四卷,繪制了各種農器的圖譜?!稑渌嚒?卷,敘述了各種谷物、瓜果、蔬菜的種植技術?!缎Q?!?卷,敘述了當時蠶桑業的發展狀況,并繪制了蠶事、桑事、織紝圖譜?!缎Q桑廣類》2卷,敘述了木棉、麻的生產情況?!斗N植》4卷,敘述了各種樹木、花卉的種植技術?!赌琉B》1卷,敘述了各種家畜、家禽及魚、蜜蜂的飼養技術?!吨圃臁?卷,敘述了各種食物、酒類的加工和制作技術?!痘恼?8卷,內容約占全書三分之一,說明徐光啟特別重視災荒的出現,體現了“預弭為上、有備為中、賑濟為下”的救災思想。此書雖然在每章中摘引了不少前人著作,但都經過作者經心剪裁,并在許多地方加了注文和評語,反映了作者新的見解。此書在中國農學史上具有突出的學術地位。中華書局1956年出版了南京農學院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鄒樹文的校點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石聲漢的《農政全書校注》,都是學習和研究中國農學史的重要參考書。此本為標點本,本站也有四庫本,可以搜索查找! |
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 | 湯顯祖 | 明湯顯祖作。論述了戲劇的產生與發展、戲劇的力量和作用、演員的修養和表演諸問題。認為“人生而有情,思歡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嘯歌,形諸動搖”。因此,戲劇起源于“情”。指出戲劇的力量和作用,在于表現人生、表現歷史的極大可能性,能夠“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極萬物之途,攢古今之千變”,從而說明戲劇可以發揮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突破現實時空的限制,在舞臺上創立一個意象中的世界;還指出戲劇具有感發人情、陶冶性靈、啟迪良知的偉力??偨Y了表演藝術的規律性,即要求演員全身心獻于藝術,“一汝神,端而虛”,“絕父母骨肉之累,忘寢與食”;注重平時的生活積累與藝術修養,“動則觀天地人鬼世器之變,靜則思之”,“少者守精魂以修容,長者食恬淡以修聲”;有求真而傳神的藝術表演,“微妙之極,乃至有聞而無聲,目擊而道存”;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引起聯想,進入完全忘我的境界,“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來,賞嘆者不知神之所自止”。載于《湯顯祖詩文集·玉茗堂文之七: 記》。 |
素王妙論 | 司馬遷 | 一卷,舊題漢司馬遷撰?!端鍟そ浖尽纷硬俊拔逍小鳖惙Q“梁有《太史公素王妙論》二卷,亡”;據《史記·殷本紀》“伊尹……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隱》曰:“太素上皇,其道質素,故稱‘素王’?!贝思此抉R遷所謂“素王”之義?!妒酚洝ぴ绞兰摇放狍S《集解》有“太史公曰:《素王妙論》曰”之語,則《妙論》或亦非司馬遷之自撰。是書早已亡佚,清馬國翰自王充《論衡》中采得一節、自《太平御覽》中采得三節,錄為一卷,收入《玉函山房輯佚書·子編》“陰陽”類。宋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則補入“道家”類。有《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嚴可均《全漢文》本。 |
煎餅賦 | 蒲松齡 | 清蒲松齡作,文中主要考證了煎餅的歷史演變,義記述了三百年前魯中地區制作食用煎餅的狀況,對研究淄博飲食具有重要意義。 |
用筆論 | 歐陽詢 | 一篇。書論。唐代歐陽詢撰。此篇以假托翰林善書大夫和同寮故友無名公子對話形式,在語言往來中立論。所托的翰林善書大夫所謂用筆的立說,雖為真知灼見,但比較抽象,不易理解,更不易見諸筆端,故假以無名公子文賦一篇展而化之,并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通幽洞微地道出歐陽詢的用筆之法?!队霉P論》首先論述各種書體產生以來,僅王羲之一人書法“盡妙窮神,作范垂代,騰芳飛譽,冠絕古今”。又論及用筆之道為:“夫用筆之法,急促短搦,迅牽癡掣,懸針垂露,蠖屈蛇伸,灑落蕭條,點綴閑雅,行行眩目,字字驚心,若上苑之春花,無處不發,抑亦可觀,是予用筆之妙也?!庇衷?“夫用筆之體會,須鉤粘才把,緩紲徐收,梯不虛發,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觀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愈好。用筆之趣,信然可珍,竊謂合乎古道?!睂笕水a生過深刻的影響。今有《四庫全書》本、《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佩文齋書畫譜》本、《歷代書法論文選》本。 |
顧渚山記 | 陸羽 | 山水小品。唐代陸羽作一卷。有今人張宏庸輯校本,載1986年《陸羽研究集刊》。全文共五節,第三節“綠蛇”、第四節“報春鳥”雖為顧渚山事,卻僅有“采茶人呼為報春鳥”一句似與茶有關。而第一節《獲神茗》,則載錄晉代王浮所撰《神異記》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獲大茗。第二節《饗茗獲報》,收錄南朝宋劉敬叔《異苑》的剡縣陳務妻與二子以茶祀古冢而得錢十萬。第五節《曇濟茶》,則為《宋錄》載豫章王子尚訪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飲茗而稱之為“甘露”。此三節均與顧渚山無關,陸羽撰《茶經》均又收入《七之事》。通考全文,《顧渚山記》似為未完之作,或雖以《顧渚山記》題名,卻僅為游顧渚山時所輯撰,并非專為顧渚山茶事而作。 |
我之文學改良觀 | 劉半農 | 現代文學評論文。劉半農作。發表于1917年5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3號。文章反對文以載道,因為道是道,文是文,兩者絕不能合為一談。也反對只講究字句聲韻。主張文章應有作者的性靈和意識。文學家必須運用其精神,使自己的意識、情感和懷抱能蘊含于作品中,作品才有永恒的真正價值。就文體說,有永久的文學資格和價值的,只有詩歌、小說、戲曲和雜文。文學語言應漂亮雅潔,不宜夾雜累贅費解的外來新名詞。但是新名詞如果意義通順,又不妨礙文筆的漂亮雅潔,也非絕對不可用。又提出改革散文的三條意見。一、破除迷信。創作時應處處有個“我”。如不顧自己,只是模仿古人,便只能是古人的子孫。如果學當代其他人,便是他人的奴隸。贊同胡適的“不模仿他人”說,進而主張不僅不模仿古人,而且應該推翻古人作文的死格式。二、文言白話可暫時共存。兩者各有長短,不能偏廢。要等白話全部吸收了文言的優點后,文言才能淘汰。三、不用不通的字。同時提出改革韻文的三條意見。一、破壞舊韻,重造新韻。因舊韻已不合現時的語音。二、增多詩體。詩體越多,越能發揮詩的精神。三、提高戲曲在文學上的位置,戲曲應用當代語言寫作。文章贊成以小說作為文學的最主要體裁,但不認為當時流行的鴛鴦蝴蝶派小說是文學作品。主張文學作品應分段,應有標點符號。舊式的圈點宜適當采用。陳獨秀在編者按中指出:“劉君此文,最是喚起文學界注意者兩事,一曰改造新韻,二曰以今語作曲?!?/p> |
與妻訣別書 | 林覺民 | 林覺民撰。亦稱《寄妻絕筆書》、《與妻書》、《絕筆書》等。載《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廣州起義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寫給妻了陳意映的一封絕筆信。信中委婉曲折地傾訴了自己對妻子的厚意深情,請她理解自己勇于赴死的原因,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的滿腔仇恨,反復闡明了個人和家庭與祖國前途和革命事業的關系,并鼓勵妻子要“為天下人謀永?!?不要為他悲傷。此信表現了作者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的高尚品質和為拯救祖國危亡,使億萬苦難同胞從帝國主義魔爪和封建統治桎梏下解放出來,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戰斗精神。全信筆調委婉曲折,不僅辭意懇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而且語言簡明流暢,情真意切,直抒胸臆;并將敘事、說理和抒情有機融合在一起,把愛妻子的感情寓于愛祖國的感情之中,讀來感人肺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