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作者 | 簡介 |
---|---|---|
酒譜 | 竇蘋 | 一卷。宋竇蘋撰。竇蘋,字子野,汶上(今山東汶上縣)人。生卒年及事跡均不詳。著作除《酒譜》外,還有《新唐書音訓》?!毒谱V》雜敘關于酒的故事,寥寥數條,似有脫佚。然而《宋志》也作一卷。觀其書,始于酒名,終于酒令,首尾完整,知原書僅止于此。大概為摘取新穎字句,以供采掇。其體例也與譜錄稍有不同?,F存《百川學?!繁?、《說郛》本、《唐宋叢書》本、《山居雜志》本、《夷門廣牘》本、江陰繆氏云自在龕鈔本二卷、《四庫全書》本 |
茶經 | 陸羽 | 我國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唐代陸羽撰。書中的內容分為10門,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其中,“一之源”指出茶原產于我國南方,對茶樹的生態環境、特性和選種進行了論述;“二之具”,敘述采茶所用的器 具;“三之造”,記述茶葉的加工過程與方法;“八之出”,記各種茶的產地。這些都屬于農學的范圍,書中對茶的烹煮飲用方法及茶具,甚至有關飲茶的軼事都作了介紹,雖嫌簡略,但較全面和系統?!缎绿茣り懹饌鳌氛f《茶經》“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此書流傳很廣,有多種刻本,甚至在日本也有刻本,明代以來的多種叢書都收錄此書。陸羽《茶經》開風氣之先,有人譽陸羽為“茶神”,此后茶書不斷出現,約有100多種。 |
墨史 | 陸友 | 三卷。元陸友撰。其著作除《墨史》外,還有《硯史》、《印史》,詩文集有《杞菊軒稿》,現均已亡佚。其作《題宋江三十六人畫贊》七言古詩,可作研究《水滸傳》故事演變的資料。今傳世著作有《墨史》、《研北雜志》?!赌贰窞橐徊考艁砭谥颇呤论E的書。上卷,主要記載魏、晉、劉宋、唐各代著名制墨家事跡。于魏記韋誕一人,于晉記張金一人,于劉宋記張永一人,于唐記李陽冰、祖敏以下十九人。中卷,主要記載宋代制墨家的事跡。記宋代柴珣、陳朗以下一百三十余人。下卷,除記宋代制墨家外,于金記劉法、楊文秀二人,又記載了高麗、契丹、西域之墨,并載有雜記二十五則,均為墨之典故。是書搜羅精全,記載廣博,并時有辨析考證,言之有據。如其論奚廷珪非李廷珪一條,作者旁證博引,從世家、子嗣、姓名、居地論證奚、李為二人,不過名字偶同罷了,較有說服力?,F存知不齋本三卷、項藥師刊本、劉泖生據厲樊榭鈔本過錄三卷、《敏求記》 載此書也作三卷、《四庫全書》本等。 |
八陣合變圖說 | 龍正 | 一卷。明龍正撰。龍正生卒年不詳?!端膸焯嵋吩疲赫?,武都人。正德中,萊陽藍章巡撫四川,駐兵漢中。遣人至魚復江圖八陣壘石。正時在章幕中,遂推演為 《圖說》,刊于蜀中。此書首述八陣號令,并附八陣圖。次述八陣變例。內外之分為第一變,外之分變為天覆陣,內之分變為地載陣。左右之分為第二變,右變為風揚陣,左變為云垂陣。前后之分為第三變,后變為龍飛陣,前變為虎翼陣。四隅之分為第四變,東北、西南二隅變為鳥翔陣,西北、東南二隅變為蛇蟠陣。凡四變化八陣,皆附有圖,故謂之曰《八陣合變圖說》。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子部兵家類》著錄 “藍章《八陣合變圖說》一卷,注云,東萊人,一作雷震北?!薄褒堈栋岁噲D演注》一卷,注云,武都人?!庇墒侵堈畷弧栋岁噲D演注》,《八陣合變圖說》為藍章之著述??冀癖緯子姓卤忧皬V東布政司右參議徐昂之《敘》一篇,《敘》曰“此吾東萊藍公以大都憲典兵漢中之時,所以慕景武侯,遣使魚腹,圖其猶在之壘石,而諦觀之,加以推演。后一旦恍然,乃取小石于廳,布以合之,起以變之,其合其變,應手而成,著成一書。又書后之《跋》,不著撰人,也有予奉詔致討,督師至漢中,因取八陣圖而推演之云云,疑是書為藍章書。然《四庫提要》及今本皆題龍正撰,當也別有所據。故暫仍其舊,待考。此書有 《學津討原》本、《叢書集成初編》本。 |
孫臏兵法注釋 | 孫臏 |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前四篇記孫臏擒龐涓事跡以及孫臏與齊威王、田忌的問答。其他各篇篇首都稱“孫子曰”,但內容書體都與銀雀山漢墓所出孫武兵法佚篇不相類,所以可以肯定是孫臏兵法。下編各篇沒有提到孫子,今據內容、文例及書體定為孫臏兵法。由于竹簡殘斷散亂,而孫臏兵法又早巳亡佚,無從核對,整理工作中肯定會有錯誤。本書中可能有一些本來不屬于孫臏兵法的內容攙雜在內,請讀者指正?!?/p> |
兵經 | 揭暄 | 清揭暄撰。此書分三卷,上卷《智篇》、中卷《法篇》、下卷《術篇》。由一百個字作目,每字條下,正文闡述基本理論,后附史事相證。上卷《智篇》,有先、機、勢、識等二十八字條,言以謀制勝的原則。如言“先”云:“先有先天,有先機,有先手,有先聲”。認為二軍所交,“先為最,先天之用尤為最?!奔磽尩脩馉幍闹鲃訖?,所言甚有理。中卷《法篇》,有興、任、將、輯等四十四字條,言組織指揮和治軍的原則、方法。如第五十字“利”字條云:“夫兵之動也,必度益國家、濟蒼生、重威能,茍得不償失,即非善利?!庇帽哪康囊?“益國家、濟蒼生”云云,是可取的。下卷《術篇》,有天、數、辟、妄等二十八字條,言作戰應注意的問題。如第八十五字“持”字條,云戰爭中己方不輕進、不退走,堅守相持,待機破敵等等頗多精論。通觀全書,每篇多者三四百字,少者僅八字。文字簡潔凝練,內容通貫古今,富于哲理,是一部有價值的兵書著作。此書因以一百字作子目,故又稱 《兵經百篇》、《兵經百字》、《兵經百言》、又稱《兵法圓機》。此書雖成于明末清初,但向只有抄本流傳,咸豐后出現刊本,江西省圖書館藏有咸豐九年 (1859)本,浙江省圖書館藏光緒十八年 (1892)刊本,書名作《兵法圓機》三卷一冊。此書 《皇朝經世文編》和 《兵書七種》 皆收入。 |
兵法心要 | 劉基 | 簡稱《兵法心要》。內集二卷,外集三卷。明劉基(1311—1375)撰?;植疁?,浙江青田人,著名軍事家。洪武間成書,七萬余字。內集卷上含論將篇、將器、將材、將弊、將志、將善欲、立將篇、出師、將法、兵權、戒備、重刑、審因、戰道、辨九地等五十五篇;卷下含陣法總說、行軍體要、八陣法、天勝草教法、各營圖式等四十一篇。外集卷上含決勝篇、六甲安營法、祭文總序等四十九篇;卷中含占天色篇、星變占等二十四篇;卷下含八到風歌、藥醫方六條等三十篇。內外篇各有附圖。其精華全在內集,外集中多迷信色彩。有清咸豐三年(1853年)侯官林氏《水陸攻守戰略秘書七種》銅活字本。 |
八陣總述 | 馬隆 | 治兵以信,求圣以奇。 |
百戰奇略 | 劉基 | 軍事理論書。舊題明劉基撰。十卷?;植疁?,號青田,世稱青田先生,浙江青田人。據張文才《百戰奇法淺說》考證,是書原名《百戰奇法》,明代即已著錄, 但不注撰人, 清代前期書目亦皆著錄《百戰奇法》十卷, 亦未載明其作者和成書時代。至清咸豐三年 (1853年) 麟桂刊 《水陸戰守攻略秘書七種》時始更名 《百戰奇略》, 并署明朝劉伯溫作,但在“題詞”中指出: “此書題劉伯溫作,蓋亦托名?!摈牍鹂鞠祿萁_道人 《七種》,再次“用活字版印之”??紳萁_道人, 不知何人,但其所刊《水陸戰守攻略方術秘書七種》(只見抄本) 中所涉有清初之事, 故證將《百戰奇法》改為 《百戰奇略》并署“明誠意伯劉基著”者為康、乾時人。明代刊 《百戰奇法》有題宋人刊者, 考書中所引戰例, 均屬五代以前之史實, 宋代未見一例,故斷《百戰奇法》為北宋人的作品,署劉基作, 實屬清人之偽托?!栋賾鹌媛浴酚?985年9月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韓金坡等譯注本、1987年6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姚煒譯注本。 |
太公金匱 | 呂尚 | 《隋志》子部兵家類著錄“《太公金匱》二卷”,即《漢志》道家類著錄的《太公》一書中的子目《言》。古人云“藏之金匱”,含有保密之意,兵家言當然是秘密的,故《太公》之《言》得稱《太公金匱》?!短饏T》亦為戰國后期齊國稷下學者偽托姜太公所作的兵書(參閱“六韜”條和“太公陰謀”條)。唐馬總摘編的《意林》有《太公金匱》二卷,摘錄《太公金匱》五條。其一至三條為武王問、太公答的形式,屬于政治方面的言論。另兩條為哲學家言: (一) “道曰: 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二) “行必履正,無懷僥幸;忍之須臾,乃全汝軀;刀利皚皚,無為汝開;源泉滑滑,連旱則絕;取事有常,賦斂有節?!贝苏摯_與老子哲學相通,此所以劉歆以之入《兵書略》,而班固將其歸入道家類也。蓋此書與《六韜》有所不同,既有兵家言,又有哲學家言,并有政治家言。從《意林》可知,《太公金匱》至晚唐猶存?!杜f唐書·經籍志》尚于“兵家類”著錄《太公金匱》二卷,不知是五代撰修《舊唐書·經籍志》者得見此書,還是照錄《隋志》。清人汪宗沂輯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其中有注明來自《太公金匱》者。 |
范子計然 | 范蠡 | 又稱《范子問計然》,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農書?!杜f唐書·經籍志》五行類著錄“《范子問計然》15卷”,作者注:“范蠡問,計然答?!薄缎绿茣に囄闹尽忿r家類著錄“《范子計然》15卷”,作者注:“范蠡問,計然答?!笨梢娺@是同一部書。此書到宋代已佚失?!洱R民要術》卷三曾引過《范子計然》,但《漢書》、《隋書》均無著錄。清代有馬國翰輯本《范子計然》三卷,收在《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清史稿·藝文志》農家類作了著錄。另外《清史稿·藝文志》還著錄黃奭輯本《范子計然》1卷。 |
太公陰謀 | 呂尚 | 《隋書·經籍志》子部兵家類著錄:“《太公陰謀》一卷?!弊咦宰⒃疲骸傲毫?。梁又有《太公陰謀》三卷,魏武帝解?!鄙w《太公陰謀》梁時尚有六卷,而撰修《隋志》時只剩一卷。云“梁又有《太公陰謀》三卷,魏武帝解”乃魏武帝《解〈太公陰謀〉》三卷。該書乃戰國后期齊國稷下學者偽托姜太公(姜尚)所作的一部兵書?!稘h志》的《諸子略》道家(劉歆《七略》入《兵書略》)著錄:“《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薄侗芳础短w》,《言》即《太公金匱》,《謀》即《太公陰謀》?!氨隆敝畽嘀\當然秘密,自然其“謀”可稱為“陰謀”(“陰”的古義有隱晦、秘密之義),如《戰國策·秦策》二:“張儀反(返)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史記·呂不韋列傳》:“太后乃陰厚使主腐者吏,詐論之,拔其須眉為宦者,遂得侍太后?!鄙蠗l論證《六韜》為戰國后期齊國稷下學者偽托姜太公之作,從原則上說那些證據也是考證《太公陰謀》的證據。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十一于辨證《六韜》中云:“《漢志》著錄之例,只以著書之人題其書,而不別著書名,《老子》不名《道德經》,《淮南》不名《鴻烈》,《蒯子》不名《雋永》,故《太公》之書不名《六韜》《陰謀》《金匱兵法》等也,至《隋志》乃著之耳?!逼溲陨跏?。唐元和(公元806—820年)前后馬總摘編《意林》有《太公六韜》六卷、《太公金匱》二卷,而無《太公陰謀》,蓋經安史之亂而亡佚。清人汪宗沂輯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其中有注明為《太公陰謀》之逸文者。 |
太公兵法 | 呂尚 | 一卷。舊本題周呂望撰。此書首見于《隋書·經籍志》著錄,為二卷??即藭鴥热?,首列“天陣”、“地陣”、“人陣”之名,其說出 《六韜》。而“風”、“云”、“日”、“星”等占,皆以七言詩句為歌訣??芍獣觥读w》之后,也不類先秦古書,偽題呂望之名以取重耳。又《隋志》著錄《太公三宮兵法》、《太公金匱》、《太公書禁忌立成集》、《太公雜兵書》,兩《唐志》著錄《太公陰謀三十六用》等等不勝繁舉,可為明證。此書出于隋唐間無疑。據《歷代兵書目錄》載,有天一閣藏本。清汪宗沂輯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清光緒五年 (1879) 桐廬袁昶刊入 《漸西村舍匯刊》。 |
孫子略解 | 曹操 | 一題《魏武帝注孫子》、《曹注孫子》?,F存最早的注解《孫子》的書。撰者曹操。此書版本甚多,除單行本、合刻本外,還有曹蕭注、曹杜注、五家注、十家注等集注本。存世主要版本有:《平津館叢書》影宋《孫吳司馬法》本,明刊《武經七書》25卷本;《孫子吳子》5卷合刻本,《廣漢魏叢書》本,王念孫校抄本,左樞箋注本等。以《平津館叢書》影宋本最為流行?!妒易ⅰ废到y各本中亦存其注。曹操“博覽群書”,又有“御軍三十年”的軍事實踐經驗,所以他的注既重名物訓詁,更重實際運用,理論性、實踐性兼備,是諸家注中最全面者。此書訓解字、詞簡潔而多能得其要旨,對于后人理解《孫子》本義具有開創性意義。注中間或征引史例、個人實踐闡發原文微旨,并常有新的發揮,而不拘泥于字義;引述他書言論相參證亦多精切。另外,曹注本在文字??鄙弦簿哂泻芨叩膬r值,許多異文較《武經》本和《十家注》本為優。由于以上原因,曹注一直被視為《孫子》注家中第一大家,深受后人重視。宋朝頒行《武經七書》,只有《孫子》有曹注,其余六書無注。但其注過于簡略,偶有闕誤,是其不足。 |
備倭記 | 卜大同 | 明代卜大同撰。全書共2卷。上卷分制置、方畫、將領、士卒、烽堠、險要、戰舸、邊儲8篇;下卷分奏牘、策議2篇。作者卜大同,字吉夫,秀水(今嘉興)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曾任湖廣按察司僉事、布政司參議、福建巡海副使。此書即其在福建任事講求備倭之術而作。 |
蓋廬 | 伍子胥 | 湖北江陵張家山西漢早期墓葬所出竹簡中,有一篇題為《蓋廬》的古代佚文,原文用隸書抄寫,現經整理,可恢復原貌。全文采用問答形式,由“蓋廬”提問,“申青”回答,內容屬兵陰陽家的學說?!吧w廬”即吳王闔間,“申青”即伍子青,楚人,其父兄為楚王所害,投奔吳國,封于申,故稱“申青”?!妒酚洝翘兰摇吩?“王闔廬元年,舉伍子青為行人而與謀國事?!眳峭蹶H間正是在伍子青的輔助下,勵精圖治,稱雄一時?!妒酚洝の樽忧嗔袀鳌吩? 當是時,吳以伍子骨、孫武之謀,西破強 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伍子青是與孫武齊名的軍事家,簡本“蓋廬”通過吳王闔間與伍子青君臣二人的對話,記述兵陰陽家的學說 |
包孝肅奏議 | 包拯 | 一題《孝肅包公奏議》。北宋包丞撰。10卷。治平二年(1065)由包拯門人張田編次。分應詔、致君、任相、擇官等30門,凡171篇,多是針對時政提出的主張和建議,是包拯思想的集中體現。體現其政治思想的有《仁宗皇帝開天章閣親制策問》之對策、《七事》、《論大臣形跡》、《論冗官財用》、《論取士》等篇,針對時弊,切中要害。而《論詔令數改易》、《請絕內降》等篇集中反映其法律思想,提出了“法存畫一,國有常格”,方能取信于民,執法要公正公平。他希望統治者能愛民,以民為本,故上《請罷天下科率》、《請放欠》等篇,以期減輕人民負擔。針對當時邊備,他上《治邊將》、《請擇探候人》、《請發支汴河糧綱往河北》等篇,從實際出發,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和措施,反映出其對邊患的殷憂與關注,體現了他的國防思想?!栋⒚C奏議》不僅是研究包拯思想的基本史料,也是研究宋代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獻。張田10卷本傳至南宋初年,汪應辰因不滿張本“其事之首尾,時之先后,不可考也”,故對其進行了箋注。張本和汪本的原本均已失傳,今存最早的是明正統元年(1436)合肥方氏刊本,即出自張田本系統。1963年中華書局的《包拯集》即在張田本基礎上整理而成,并輯錄了兩篇佚文。1989年黃山書社的《包拯集編年校補》在現存各種版本的基礎上,增輯佚文15篇,對各篇章奏逐一考辨系年,分為4卷,是目前較好的本子。 |
大明律集解附例 | 高舉 | 明代人高舉撰寫。共30卷。匯編《大明律》、《問刑條例》等諸例,并對《大明律》進行了注釋。清光緒三十四年法律館刻本 |
安南奏議 | 佚名 | 安南奏議,一卷,不著撰者姓氏。所載為嘉靖時兵部尚書張瓚等會題疏稿及前后所奉詔旨。 |
清朝通典 | 佚名 | 《清朝通典》是記清前中期典制沿革的政書,原名《皇朝通典》,簡稱 《清通典》。清嵇璜、劉墉(均見“清朝文獻通考”)等奉敕編纂。書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有清武英殿本、光緒間浙江書局本、《萬有文庫》“十通”合刻附索引本等。本書100卷,9典。1、《食貨典》,17卷,田制、水利、賦稅、戶口丁中、錢幣、漕運、鹽法、輕重、市糴、蠲賑; 2、《選舉典》,5卷,選舉制、考績; 3、《職官典》,18卷,歷代官制、三次、三省、尚書、御史、諸卿、武官、東宮官、王侯封爵、州郡、文武散官、祿秩、秩品; 4、《禮典》,22卷,吉、嘉、軍、賓、兇; 5、《樂典》,5卷;6、《兵典》,凡12卷,八旗兵制、駐防兵制、綠營兵制、藩部兵制、恩恤、軍令、軍政(巡防附)、教閱(兵籍附)、軍器、馬政;7、《刑典》,10卷,刑制、詳讞、雜議、寬恕、考訊、赦宥;8、《州郡典》,7卷; 9、《邊防典》,4卷。本書體例雖然與《通典》、《續通典》相同,共分9門,但子目則根據當時所行典制而有所調整。如《食貨典》中刪 《榷酤》、《算緡》,《禮典》中刪 《封禪》,皆因其未行于清代之故?!侗洹穭t專記八旗軍事制度?!吨菘さ洹吩跃胖萁y敘歷代沿革,已不適于清朝,故改以 《大清一統志》 為標準。本書取材多據 《清會典》、《清通禮》,兼采 《清刑例》、《清一統志》、《日下舊聞考》等書,內容比較充實,為清史研究者所必備。乾隆以前之清代典章制度,分門別類,便于檢閱。然其內容多與《清文獻通考》相重復。 |
大清律例 | 佚名 |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清朝初入關時,沿用明律,至順治三年(1646)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后經康熙、雍正兩代屢次增訂,乾隆時重修,對原有律令逐條考證,于乾隆五年(1740)編成《大清律例》。該法典從開始修律到最終完成歷時近百年,是清朝具有代表性的法典。篇目分為例律、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7篇,47卷,包括律436條,律后附有例1409條。 |
唐律疏議 | 長孫無忌 | 原名《律疏》。中國唐代《永徽律》的律文注解。長孫無忌等編撰。最早成于永徽四年(653)。長孫無忌,唐高宗時的太尉。本書是現存最古老也最完整的封建法典的釋文,是唐太宗為統一律文的解釋,以保證律書的統一適用而詔示下屬編寫的。分30卷,12篇,502條,其篇目同唐律完全相同,內容包括:名例律,共6卷57條,規定刑事法律制度;衛禁律,2卷33條,是關于警衛宮室和保衛關津要塞方面的法律;職制律,3卷58條,是關于官吏職務及驛使方面的法律;戶婚律,3卷46條,規定有關戶籍、土地、賦稅以及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廄庫律,1卷28條,規定國有牲畜和倉庫管理的法律制度;擅興律,1卷24條,關于發兵和興造方面的法律;賦盜律,4卷54條,是保護封建政權及地主階級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的法律制度;斗訟律,4卷59條,關于斗毆和訴訟方面的法律;詐偽律,1卷27條,關于欺詐和偽造方面的法律;雜律,2卷62條,內容廣泛,包括買賣、借貸、度量衡、犯奸、賭博等;捕亡律,1卷18條,關于追捕罪犯和逃亡士兵及役丁的法律;斷獄律,2卷34條,是關于司法審判方面的法律。本書不僅對律文逐條解釋,而且還對律書中規定的不夠完備之處進行補充、修訂,吸收了中國古代律學的成就,是中國封建法制的重要著作,后來成為歷代封建立法的楷模,并傳入外國,是研究中國法制史的重要資料。 |
大明會典 | 李東陽 | 明代中葉修的法規匯編。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始令儒臣分館編輯,弘治十五年(1502年)書成,共一百八十卷。明正德年間(1506—1521)重???,是為正德本《大明會典》。明嘉靖八年(1529年)令續纂,但沒有頒行。明萬歷四年(1576年)省司重修,至萬歷十五年二月頒行,題為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共二百二十八卷,稱為重修《大明會典》?,F今流傳較廣的即為萬歷本,日本于1988年影印出版了正德本《大明會典》。大明會典匯集了明初至萬歷年間的主要法律、法規、條例、誥令、詔旨,如《諸司職掌》、《皇明祖訓》、《洪武禮制》、《大誥》、《大明律》、《禮儀定式》、《稽古定制》、《大明集禮》、《大明令》、《軍法定律》、《憲綱》、《教民榜文》等。該書記載典章制度完備周詳。萬歷本《大明會典》以六部官制及都察院、六科、寺、府、監、司為序,首卷為宗人府,以下為吏部十二卷,戶部二十九卷,禮部七十五卷,兵部四十一卷,刑二十二卷,工部二十八卷,都察院三卷,通政使司、六科、大理寺、太常寺、詹事府、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國子監、翰林院、尚寶司、欽天監、太醫院、上林苑監、僧祿司各一卷,武職衙門二卷。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各卷中詳盡地記載了明代的典章和法律制度,是研究明代法制史的重要史料。 |
文獻通考 | 馬端臨 | 宋元之際馬端臨撰。 348卷。記載上古到南宋嘉定末的典章制度的沿革。作者除因襲杜佑《通典》外,兼采經史、會要、傳記、奏疏、議論及其他文獻等,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始撰,歷時二十余載,至大德十一年(1307年)完成。資料較《通典》為詳,于宋代制度尤 為詳備。自序稱:“引古經史謂之‘文’,參以唐宋以來諸臣之奏疏、諸儒之議論謂之‘獻’,故名曰《文獻通考》?!比珪卜?4卷,計田賦7卷,錢幣2卷,戶口2卷,職役2卷,征榷6卷,市糴2卷,土貢1卷,國用5卷,選舉12卷,學校7卷,職官21卷,郊社23卷,宗廟15卷,王禮22卷,樂21卷,兵13卷,刑12卷,經籍76卷,帝系10卷,封建18卷,象緯17卷,物異20卷,輿地9卷,四裔25卷。其中19考參照《通典》而作;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5考,采摭諸書以成之?!督浖肌凡射浽案鞣N書目,《帝系考》敘歷代帝王姓氏世系,《封建考》記歷代封爵建國事略,《象緯考》載歷代天象概況,《物異考》述歷代各事物災異變化。每考均按時代排比,前有說明著述成規、考訂新意之小序;后附按語,闡述作者見解。所存宋代史料,多為《宋史》所無。 初刊于元至治二年饒州路。傳世之本為元泰定年間西湖書院所刻之元明遞修本。有明慎獨齋校 正本、嘉靖司禮監刊本、清武英殿本等。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二集有《十通》合刊本,《文獻通考》并附考證3卷。 |
漢官六種 | 孫星衍 | 10卷。清人孫星衍校輯。包括《漢官》1卷,東漢王隆撰;《漢官解詁》1卷,東漢胡廣注;《漢舊儀》(又稱《漢官舊儀》)2卷,東漢衛宏撰;《漢官儀》2卷,東漢應劭撰;《漢官典職儀式選用》(或省稱《漢官典儀》、《漢官典職》、《漢官典職儀》)1卷,東漢蔡質撰;《漢儀》1卷,吳丁孚撰。以上6種,原書早佚,經孫星衍校輯,收入《平津館叢書》、《四部備要》等叢書中。其《漢舊儀》上下兩卷系采清代武英殿聚珍版所刊《永樂大典》本,孫氏校證后,又別作《補遺》2卷附后。6種之中,《漢舊儀》、《漢官儀》分量最大?!稘h舊儀》專載西漢一代,以職官制度為主,兼述皇帝起居、皇后親蠶、祀典、皇帝諸侯喪葬等雜事。其余5種則僅記兩漢官制。此6種書雖已非完篇,但仍不失為探討兩漢官制與禮儀制度之重要資料。 |